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法规标准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规标准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甘肃省“十三五”草业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17-02-23 15:28:00  |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  点击次数:2346次

为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全面推动草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我省草牧业强省建设,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草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甘肃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规划》要求,结合全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省情,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等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发挥草业基础资源和科技人才优势,加大人工草地建设和草产业比重,不断推动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草牧业基地和饲草储备基地。

(二)总体思路 

按照“合理布局、加大投入、统筹发展、提质增效”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活力,以科技支撑为保障,努力推动草产业快速发展。

(三)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优化格局。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制定完善草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企业、农户、市场、科技、协会相互关联、有序发展的机制,形成草产业建设新格局。

2.统筹发展,合理布局。加快推动草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进一步发挥区域潜力和优势,加快建设陇中、河西灌区、以及高寒二阴地区三大基地,推动形成苜蓿玉米青贮草、高端商品苜蓿草和燕麦草、草种制种、特色牧草产业优势带。

3.重点突破,提质增效。在规模化商品草基地建设、牧草机械研发、加工、仓储、科技支撑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创新机制,突破瓶颈,全面提升草产业全产业连效益。

4.创新机制,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机制,加强草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各要素的深度融合,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四)发展目标

2020年,全省人工草地面积在现有基础上新增1000万亩,达到3450万亩,其中苜蓿留床面积达到1500万亩;牧草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草产品加工产能达到500万吨;牧草种子田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优质牧草种子3万吨。力争用十年时间通过更新、新建再造一个以苜蓿、红豆草、燕麦、饲用玉米、饲用高粱为主的千万亩商品草产业基地。培育形成陇中、河西两大草产业优势带,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品牌优势和产业效益明显显现,产业联合舰队初具规模,全国草产业核心基地和产业信息中心基本形成。

二、区域布局

根据全省水热、气候、土地等资源现状和发展基础,将全省草产业规划为4个发展区域。

(一)中东部黄土高原草畜转化及草产品生产区

重点地区:白银、定西、庆阳、兰州、临夏、平凉。

区域特点:气候干旱,地形复杂,垦殖指数高,低产田、坡耕地、弃耕地资源丰富,是紫花苜蓿的传统种植区和草产业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业效益低、机械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发展定位:种植结构调整,传统苜蓿基地改造更新,草田轮作。建成青贮玉米、青贮苜蓿、草颗粒等传统大宗草产品和专用草产品生产基地和草畜转化区。

发展目标:建成我国草牧业核心基地和饲草储备基地。在川塬区和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加大苜蓿更新,新建以苜蓿、青贮玉米为主的青贮草生产能力建设,打造全国最大青贮草品牌,继续推动苜蓿和红豆草草捆、草颗粒、草粉等传统优质草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巩固红三叶、猫尾草为主的特色草产品能力建设;引导强化陇中苜蓿、陇东苜蓿、甘肃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当家草种繁育体系建设;将该区域建成我省重要的草畜转化、苜蓿、红豆草当家草种和草产品生产基地,成为我省草产业核心优势区域。在山区和偏远区域注重种草与养畜的结合,加大草畜转化力度,强化草畜全产业链建设。

(二)河西走廊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区

重点地区: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

区域特点:干旱少雨,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地势平坦,灌溉条件较好。草产业起点高,机械化水平高,发展条件较好,牧草产量高,草产品质量好,是全国高端草产品生产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

发展定位:高端苜蓿草产品核心基地,草种制种基地。

发展目标:建成我国最大的高端草产品核心基地和草种制种基地。在条件较好的灌区,发展高端苜蓿草产品;在二阴地区和浅山区建设优质燕麦产业带。建设草坪草和高产苜蓿及我国主要草种的制种基地。

(三)甘南高寒草原畜牧业草畜平衡区 

重点地区:甘南。

区域特点:高寒阴湿,降水较好,天然草原面积大,草原畜牧业基础较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原退化比较严重、饲草料短缺、草畜矛盾突出。

发展定位:农牧互补,草畜平衡,草原生态保护。

发展目标:建成我国农牧互补型和半舍饲补饲型放牧畜牧业基地。适当培育燕麦、披碱草、老芒麦等饲草料基地和草种基地,推进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建设,加大饲草料储备能力建设,推动农牧互补战略实施,加快落实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

(四)陇南草畜转化区 

重点地区:天水、陇南。

区域特点: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坡耕地面积大,是我省植被生态较好的区域,种草面积较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优质饲草生产不足。

发展定位:草畜转化,草田轮作。

发展目标:重点发展以苜蓿、燕麦、箭筈豌豆等为主的牧草生产,以白三叶和毛苕子为主,加大对天然草原补播改良,突出饲草支撑能力建设,提高草牧业效益。

三、重点工程

(一)草品种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 

1.草品种培育

启动草品种培育工程,适当给予支持,培育一批优良新草种。对生产和生态建设中广泛应用,以及有育种潜力的栽培草种、野生草种,如老芒麦、中华羊茅、扁蓿豆、红豆草、红三叶、骆驼蓬、沙米、白沙蒿等按相关技术规程在适宜区域内开展选育、驯化或区域试验、生产性试验等工作。

2.原种保种基地建设

草品种种质资源库建设。参照国际行业标准,由省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建设甘肃省草品种种质资源库。对我省在国家和省上已审定登记草品种,开展收集、整理、建档、入库工作,逐步完善我省种质资源库建设。

原种保种基地建设。对我省国家和省上已审定登记草品种,利用现有草品种区域站体系,支持建立原原种保种基地,完善我省公益性草品种育繁保障体系。

3.原种繁育基地建设

对我省主要优良牧草和生态草种,依托主要产区,按照原种繁育基地建设标准,适当扶持,在草种原产区启动建设一批专业化原种繁育基地。

4.良种制种基地建设

引导以草业企业和育种家为主体,建立我省主要草种制种基地,建设一批规模化和专业化草种基本田。

5.草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及区域适应性(VCU)测试体系建设工程

参照国际行业标准,加强我省区域试验站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考核机制,提升区域试验站建设标准和管理水平。依托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开展草品种区域适应性(VCU)测试技术,加快草品种推广目录制度建设。

(二)千万亩商品草基地建设工程 

1.河西灌区新增100万亩高端苜蓿商品草基地

以金昌、酒泉、张掖、武威为重点区域,建成高端苜蓿商品草基地100万亩。

2.结合老苜蓿基地更新改造,旱区新增350万亩整流域苜蓿商品草基地

以白银、定西、庆阳、兰州为重点区域,对老苜蓿基地加快更新,通过草田轮作,建成350万亩整流域苜蓿商品草基地。

3.通过粮改饲形成300万亩饲用玉米青贮商品草基地

以白银、定西、庆阳、兰州、临夏为重点区域,加快粮改饲步伐,加大青贮玉米推广,建成300万亩饲用玉米商品草基地。

4.建成100万亩特色商品草基地

以白银、定西、庆阳、兰州、临夏为重点区域,建成100万亩红豆草、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特色商品草基地。

5.建成100万亩燕麦商品草基地

以金昌、张掖、武威、定西、白银、兰州、甘南的二阴适宜区为重点,建成100万亩燕麦商品草基地。

6.利用粮改饲建成50万亩饲用高粱青贮草基地

以定西、武威、白银、庆阳、兰州为重点区域,建成50万亩饲用高粱种植基地。

(三)牧草全程机械化体系建设 

以牧草种植、收获和加工机械研发和补贴为重点,创新发展机制,扶持建立一批专业化机械服务合作组织。

(四)草产品仓储体系建设

在河西、中东部和甘南等地区,建成5万吨国家级饲草储备库3个,1万吨省级饲草储备库6个,建成5000吨商品化饲草储备基地100个。在旱山区以30005000亩商品草基地为一个单元,在灌区以10000亩商品草基地为一个单元,建设草产品商品化生产加工储备体系。

(五)启动培育根瘤菌肥等支撑产业项目

在草产业主要发展区域培育根瘤菌生产基地,转化现有成果,继续研发主要豆科牧草根瘤菌肥和相关产品。

(六)草产业组织化体系建设

组织成立甘肃省草产业协会和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调动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把科教院所的成果研发能力联合起来,推动实现科教推企和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导河西地区的草产品加工企业,成立省高产优质苜蓿草产业协会和草种制种协会,在中部地区引导组建青贮草产品产业协会和草颗粒草粉产业协会,组织成立区域草业科技创新联盟,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融合能力、研发能力和品牌建设水平。

(七)草产业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建设 

建立草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完善重点草业基地试验站建设,启动草产业关键技术、专用机械的研发、示范、推广工程;加强主产区服务队伍建设,制定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强化草产业信息化建设。

(八)草产业结构建设 

建立草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企业联盟,设立草产业首席专家、岗位科学家、岗位专家。加大科技产品研发力度,提升草产品科技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草产业是草牧业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一直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把草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统筹谋划,全力推进。要依据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地区的草产业发展规划,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工作,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靠实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大扶持政策 

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促进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支持草产业发展。要把草产业纳入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扶持范围,搭建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对草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种草大户给予财政扶持;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对草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种草大户给予贷款支持;积极鼓励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投资草产业,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三)优化草业用地结构和储备 

认真执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新增种草用地,加大对退化人工草地更新,盘活种草用地,加快饲用玉米推广,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当粮食供过于求时,大力推广草田轮作制度,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平衡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探索多途径草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逐步加大草畜转化力度,推动农区山地放牧型草牧业基地建设。

(四)提高组织化程度 

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粮草兼用型土地利用方向,培育一批草产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草大户,组建草产业发展“联合舰队”,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要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促进草产品生产加工和草种业转型升级,打造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实力。

(五)加大科技支撑 

积极组织构建甘肃草业技术体系,发挥技术储备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力度,推动产、学、研、推、企及合作组织的深度融合,围绕草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科技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实用技术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六)强化宣传培训

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把草产业发展放到与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和食品安全保障同等重要的地位,统筹谋划,制定规划,安排部署,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从草产业的生态地位、产业功能、经济效益、带动增收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着力营造发展草产业的良好环境。要加大对产业参与者的培训力度,调动市场主体谋划和经营产业的潜力、能力和积极性。

(七)完善法规规章

进一步完善我省草产业管理法规体系,从规范市场入手,健全制度,制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推广人员行为准则,建立基地认定、生产补贴标准。建立全省草品种原原种、原种、基本草种田和商品草基地认证制度,加快推进甘肃省草品种准入准出制度的建立,启动甘肃省草品种推广目录制度和引进推广草种质量追溯制度。推进草产品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建立草产品质量分级体系,引导市场按质论价,为草产业和品牌建设提供规范有序的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