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草种应用大国,草种是推进草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生产资料。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草原保护、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草牧业,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必须有发达的草种业作为坚实的支撑。加快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建设要求和国际竞争需要的现代草种业十分必要。饲草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粮经饲三元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草食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都明确要发展饲草种业,加快建设现代饲草产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饲草产业有助于提升我国粮食供应能力。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饲料粮的安全问题。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料粮需求持续增加,粮食生产并没有因口粮消耗量下降而减少。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分别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任务艰巨,必须尽快补齐饲草产业短板。发展饲草产业,可有效提升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草食畜牧业的生产效率;有效实施粮草轮作、种养结合和农牧循环,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危害、保持水土,又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收益,是“藏粮于草”“藏粮于地”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有效模式。
发展饲草产业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种草养牛养羊,在近年来的脱贫攻坚中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实施种草养畜,综合效益显著,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也是巩固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饲草产业链条长、升值空间大,纵向可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环节;横向可扩展到观光、休闲、文化等领域,形成产业新业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能。
我国草种业经过40年的发展,通过开展全国草地资源调查,实施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草基金、草品种区域试验、种业良种工程等项目,基本摸清了我国草种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建立了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审定、良种繁育推广等较为健全完善的草种管理和技术体系,在“保、育、繁、推、管”五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建设草种业强国提供了设施、人才、技术和经验储备。
由于起步晚,我国草种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相较国内其他行业种业和发达国家草种业发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补齐草种管理这一短板,以满足草业和草牧业的发展需要,这也是我国建成种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要加快优良饲草种子培育。深入实施现代饲草种业工程,提高我国饲草良种覆盖率和国产草种市场占有率,全面提升饲草种业核心竞争力,减轻对进口草种的依赖。充分利用和挖掘国内现有优良饲草种质资源,在产业优势区域、生产适宜区域内开展优良饲草品种选育、驯化或区域试验展示、生产性试验等工作;实施原种繁育,支持建立原种保种基地,完善适宜不同区域特征的公益性草品种繁育保障体系。
二要支持构建“两繁”饲草良种核心区。以甘肃河西走廊为核心,辐射带动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等地的温带暖温带繁种核心区;以海南为核心,辐射带动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的热带亚热带繁种区。
三要加快草种子专用收获机械的研发和推广。扶持引导相关主体加大草种产业化全程机械化研发推广力度。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生产环节的迫切需求,强化饲草种子生产专用机械的研发与推广,提高草种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尽快提升饲草种子的生产效率和供种能力。
四要建设饲草种质资源库及种子质量检测平台。参照国际标准并结合区域特征、饲草种子特性等建设国家级、区域性饲草种质资源库和种子质量检测机构,科学构建饲草资源数据库,开展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建设完善草品种检测体系,实施草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DUS)测试及区域适应性(VCU)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