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总结经验,凝聚共识,继续向前——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在草牧业典型模式总结交流会上的讲话
更新时间:2018-11-13 12:10:00  |  来源:陇草心语  |  点击次数:963次

全国草牧业典型模式总结交流会上,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讲到,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草牧业工作,推介各地草牧业发展的好模式、好经验,研究草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凝聚智慧和共识,进一步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张家口市坝上地区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近年来,积极探索以草牧业为主导的新型农业结构调整路径,努力打造国家现代草牧业发展的示范区暨国家示范牧场。今年6月,胡春华副总理对加快推进张家口坝上地区农牧业结构调整作出重要批示,他们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提出了构建以草牧业为主导的农牧业发展思路,并形成了有关政策建议报国务院。这次会议安排在张家口就是让大家看一看张家口发展草牧业的生动实践,也为张家口的草牧业发展贡献“金点子”。

 一、全面总结草牧业发展成效和典型模式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农业农村部立即行动,在全国12个省区安排37个县开展草牧业试验试点。今年是开展草牧业试点工作的第四年,是大见成效之年。从试点情况来看,发展草牧业已成为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快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

在试点引领和示范带动下,全国草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全国人工种草1.8亿亩,产量达1.4亿吨。商品草产量约1030万吨,草产品加工企业达863家,分别较2014年增长10%130%。草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牛肉、羊肉产量分别较2014年增加5.3%9.1%。草食家畜规模化养殖水平稳步提高,肉羊和奶牛的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38.7%58.3%,分别较2014年提高4.413.1个百分点。草牧业生产效率和水平持续提升。人工种草亩产较2014年提高了50.2公斤,肉牛、肉羊胴体重分别提高了6.1%5.4%。草牧业已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建设现代农牧业的一大亮点。

四年来,各试点省区和试点县立足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草牧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六种主要发展模式。

(一)草牧游三产融合模式。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和四川等草原牧区,草原资源丰富,草原文化底蕴深厚,借助试点示范项目,积极盘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因地制宜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采取禁牧、草畜平衡、草场改良等措施,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农畜产品的附加值明显提升,已成为牧区广受欢迎的产业发展模式。青海省以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切入点,结合草原旅游闯出了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目前,全省生态畜牧合作社达961个,实现了牧区全覆盖,牧户入社率72.5%,牲畜整合率达67.8%,草场整合率66.9%2017年,生态畜牧合作社社员人均收入达11856元,比全省牧区牧民平均水平高2394元。新疆喀纳斯景区禾木乡利用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纯木质房屋,牧民通过开客栈、特色餐饮和出租马等产业经营,户均年收入达12.2万元,占家庭收入的65%。这种模式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进一步丰富了草牧业产业形态,成为推进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二)暖牧冷饲生产模式。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牧区省份,牧民夏秋温暖季节盛草期在天然草原上放牧,寒冷的冬春季节枯草期利用暖棚舍饲圈养,这已成为当前牧区主要生产模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牧民新建了暖棚和贮草棚等基础设施,围绕打草场、人工种草、畜种改良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做文章,走“以草定畜、增草增畜,舍饲圈养、加快出栏”的新路。通过政府部门规定放牧时间,制定打贮草技术规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严格执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2017年,全盟新建暖棚62.9万平米,累计达1306.9万平米;牛羊死亡率由3%下降到2%;人工饲草168万亩,户均10多亩。这种模式既有利于草原生态保护,又兼顾了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了美丽与发展的双赢。

(三)牧繁农育模式。内蒙古、山西、甘肃和宁夏等地的农牧交错带区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在草原牧区进行犊牛、羔羊繁育生产,冷季按期出栏,将牲畜转移到农区开展专业化育肥。这种模式既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又合理配置了农牧资源,实现了牧区和农区的优势互补。山西省怀仁县充分利用毗邻内蒙古牧区的地理条件,借助当地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购买羔羊进行短期育肥。2017年,建设圈舍累计达120万平米,当年购置330万只羔羊集中育肥,约占全县总饲养量的80%,收入达3.5亿元。甘肃临夏县承接周边牧区的藏羊、牦牛、犏牛,年育肥出售肉牛23万头、肉羊10万只,直接经济效益达5400万元。

(四)饲草集约化生产模式。甘肃、内蒙古、宁夏等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一些企业在扶持政策的引导下,通过有序流转连片土地,集中种植优质牧草,由牧草加工企业订单收购,加工成青贮裹包、草捆等草产品,形成了饲草种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基地。通过发展草产业,激活农村闲散土地进行规模化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目前,以田园牧歌、秋实草业和蒙草等大型牧草集团为主,打造了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定西干旱区和内蒙阿旗灌区等为代表的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按照“机械化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草产业,全旗种植优质牧草110万亩,今年预计草产业产值接近20亿元。牧民在草产业发展中获得了草场流转、企业务工和种草养畜多重收益。

(五)人工草场高效划区轮牧模式。在南方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将产出效益低的天然草山草坡、低缓的坡耕地改造成人工草地,大幅提高草地单产,实行划区高效轮牧。这既能降低饲养成本,产出绿色有机畜产品,又使生态得到保护,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贵州独山牧场,是国家引入的新西兰农业合作项目,将1.7万亩荒山草坡改造成高效的人工草地放牧场,现存栏奶牛600头,羊200只,香猪200头。牧场采用高效划区轮牧,大力发展生态特色畜牧业,畜产品增值三成甚至一倍。云南小哨示范牧场将5800亩荒山草坡,建成以狼尾草、狗尾草和白三叶为建群种的人工草场,全年放牧云岭牛,母牛饲养周期33个月,利润近5000元;优质育肥牛饲养周期21个月,利润超过2000元。

(六)草牧一体化绿色循环模式。这种模式是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主要在南方省区推广应用。利用丘陵坡地、旱地、撂荒地、农田等种植高产人工牧草,配套舍饲养殖牛羊;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后,还田到牧草地,提高地力,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循环利用。现代牧业集团与秋实草业公司构建的“饲草种植-奶牛养殖-粪污处理-沼气发电-沼肥还田”产业链条,签订合作订单协议,确保草畜精准配套、种养紧密结合。目前,已在全国建成26个牧场,48万亩苜蓿、燕麦草生产基地,60万吨青贮饲料生产基地,存栏奶牛23万头,年产鲜奶130万吨。

除了这六种主要模式外,各地还探索了不少其他模式和经验,希望大家进一步提炼总结,为草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样本。

二、进一步深化对发展草牧业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草牧业发展势头强劲,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优质草产品和草食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国草牧业发展整体上还处于初创阶段,发展基础还不稳固,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少,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研究破解之道,为草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第一,发展草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在牧区、半牧区,大力发展优质饲料牧草和草食畜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草牧业是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要实现产业兴旺和全面振兴,必须牢牢抓住草牧业这个“牛鼻子”。草牧业产业链长、升值空间大,纵向可延伸到种植、养殖、加工产业链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横向可扩展到观光、休闲、文化领域,发展新业态,促进农牧民增收。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为草牧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我们要强化机遇意识,切实把草牧业打造成牧区振兴的重要增值产业。

第二,发展草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调结构关键是顺应市场需求,生产销路对的农产品,确保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发展草牧业既有利于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又能解决地力持续下降和草食畜禽养殖饲草料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效益。我们要把发展草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第三,发展草牧业是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坚定不移走质量兴农之路,引导农业加快向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农业农村部将2018年确定为农业质量年,推进质量兴农,就是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开启农业发展新阶段,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需要。发展草牧业,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生产体系,有利于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增加优质草畜产品供给,从源头上保障草食畜产品安全,从根子上打牢优质化基础。

第四,发展草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我国大部分扶贫开发重点县和老区县分布在草原牧区,全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草原牧区。草原牧区生活艰苦、生产粗放、牧民贫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点。草牧业是牧区和贫困山区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约占农牧民收入的50%以上,发展草牧业已成为推进精准脱贫的现实选择。我们要贯彻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优化草牧业发展路径,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全面推进草牧业的转型升级,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做出更大贡献。

第五,发展草牧业是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重要举措。2017年,我国进口草产品181.8万吨,其中进口苜蓿干草139.8万吨,占总量的76.9%,主要从美国进口;进口燕麦31万吨,占总量的16.9%,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进口天然草11.1万吨,全部来自蒙古。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必将影响我国苜蓿草产品市场价格。据调查,征收关税后每吨优质苜蓿到场价增加550-600元,每公斤牛奶成本增加0.1元。在国家进一步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畜牧业。此次贸易战给我国的草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加快推进草牧业协调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挖潜相对优势,推进草畜配套和草产品就地转化,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不断提高我国优质草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次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机构改革,草原领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但职能有重大调整。农业农村部作为“三农”牵头部门和农业各生产的管理部门,我们将更加聚焦草牧业,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谋发展。要把草牧业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前拉后带的作用,从优质饲草种植布局、品种选择、草畜配套等方面着手,大力发展优质饲草种植,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提升承接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做强生态特色品牌,满足消费者对草畜产品更绿色、更丰富、更优质、更安全的要求。

三、加快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发展草牧业的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各种渠道支持资金和项目也不少,关键是理清思路,选好突破口,抓好落实。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到2020年,要初步构建现代草食畜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全国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5亿亩,牛羊肉总产量达到1300万吨以上,奶类达到4100万吨以上,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可以说,发展草牧业,有目标、有典型、有资金,我们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推进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四大片区协调发展。我国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分布主要在北方牧区、传统农区、南方草山草地、农牧交错带等四大区域,各有特色、各具优势,要协同推进、突出重点。北方牧区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人工种草。严格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种草改良力度,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传统农区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充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重点开展优质高产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打造饲草产业带和规模化养殖基地。南方草山草地要合理利用好草山草坡,开展高产优质人工草地改良建设,推行草田轮作,挖掘利用好地方特色畜种,走特色发展之路。农牧交错带是重点发展草牧业的地区,要合理调整种植结构,适度退耕还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机融合,走畜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挖掘资源潜力,强化牧草供给能力。统筹开发利用天然牧草、人工种草、退耕还草、秸秆等“三草一秆”多种资源,加快形成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天然牧草是牧区牛羊食物的主要来源。要继续实行以草定畜,合理利用天然打草场,加大退化草原改良力度,提高牧草综合生产能力。人工种草要建植高效优质的饲草料地,提高基础设施配套,加大机械化投入,提升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对饲草料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另外,还有一个潜力较大的资源­­—农作物秸秆。目前,我国每年秸秆产量约8亿吨,要加快研发推广相关精细加工和饲料配方技术,提高秸秆等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牛羊养殖节本增效。要加快草种保育繁推一体化进程,筛选培育一批优良牧草品种,依托现代种业创新工程、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等,着力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技术服务到位的草种企业。要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料生产体系,推进良种良法配套。依托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项目,鼓励支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菅主体和广大农牧民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生产。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基础母畜不足这个突出问题。我国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发展已进入重要转型期,到了由“千家万户小规模、房前屋后养牲口”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的发展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政策资金围绕人工种草、畜种改良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做文章,着力解决饲草料供应、良种繁育和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问题,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对家庭牧场、合作社和种养企业这三种新型经营主体要分类施策。对家庭牧场,支持建设棚圈、饲草料基地、储草棚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培育形成生态家庭牧场。对合作社,引导牧户将家畜、草场等向合作社整合,推广肉牛肉羊养殖先进技术和模式,着力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生产效率和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对种养企业,因地制宜推行草牧一体化绿色循环、草牧游三产融合发展等实用模式,达到种养结合、草畜一体、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目前,制约牛羊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是基础母畜不足。解决这个突出问题,既要加大力度,又要长期坚持。要加大牛羊良种繁育,普及人工授精技术,不断扩大良种覆盖面,提高基础母畜养殖水平。

(四)完善草牧业经营体系,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鼓励和支持草原牧区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相结合,鼓励发展“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产业发展轨道。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落实部党组品牌强农决策部署,加强品牌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草牧业地理特色品牌。充分发挥草原牧区独特的资源优势,挖掘草原文化,盘活草原牧区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应用“草牧业+旅游”“+扶贫”“+文化”等模式,推进草牧业与旅游、扶贫、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市场竞争能力。

(五)加快科技创新,提升草牧业科技支撑水平。要依托草牧业试验试点区,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技术体系、创新联盟、学术团体和草畜企业的积极性,在优良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技术研发、山地作业机械研制、节本物流储运方式创新等方面,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整体提升草牧业科技水平。发挥草业技术推广部门和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围绕高产人工草地建植、天然草原合理利用、高效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草牧业信息化技术研发应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构建草牧业精细生产与智能管理系统,在产品销售环节引入“互联网+”,提升全产业链信息化水平。加强草牧业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一线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六)强化政策支持,健全草牧业政策保障体系。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齐心协力,上下联动,争取将草牧业发展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加快理顺工作体制机制,集中力量推进草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草牧业试点中发现的难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力争创设一批新政策,完善产业政策的四梁八柱体系。以粮改饲试点为抓手,在北方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以草牧业试验试点为抓手,在牧区推进现代草业发展;以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为抓手,在优势产区推进现代奶业发展;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为抓手,在农区推进农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以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为抓手,推进草山草坡合理开发利用;以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为抓手,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针对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发挥信贷担保、贴息等方式撬动作用,创新担保方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和完善肉牛肉羊保险制度,增强行业抵御风险能力。

最后,他讲到,我国草牧业发展恰逢其时,前景广阔。参加本次会议主要是草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同志,还有科研教学单位和有关企业的代表,大家聚集一堂,共商草牧业发展大计,希望大家加强交流,共同提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