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草业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关于印发《2017年全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要点》的通知
更新时间:2017-03-13 18:03:00  |  来源:甘肃农业信息网  |  点击次数:1500次

各市(州)草原(畜牧、饲草饲料)站(中心):

2016年,全省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紧紧围绕重点工作,认真履职、积极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草原技术推广工作在全省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是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为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和省农牧厅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省草原保护和草产业发展实际,我站制定了《2017年全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草原保护、草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推动草原保护和草产业健康发展,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2017313


2017年全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要点

2017年,全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和省农牧厅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草原保护建设、草产业发展和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三大任务,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能力提升,努力使草原生态持续向好、牧草产业健康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有序推进、草业科技支撑水平不断提高。

一、努力提升草原监测能力和水平

1、完成草原生产力与生态监测。进一步健全完善草原生态监测网络,重点开展各草原类型产草量、载畜能力和重点功能区生态监测。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增加监测点,全省监测点达到1020个。编制发布《2017年甘肃省草原监测报告》,分市(州)发布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政府部门工作考核、决策和草原利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开展草原征占用草原类型判定,为依法管理草原提供依据。

2、继续开展退牧还草工程效益和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监测。组织退牧还草项目县对不同年份退牧还草工程区植被恢复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编制《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报告》,为工程评估验收提供依据。制定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监测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开展草原补奖监测工作,为政策兑现和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依据。

3、按期开展草原各物候期监测以及牧业县冷季牧草储量监测。对返青期、生长旺期、枯黄期的各类草原开展监测,结合遥感指数和气象资料对全省草原生长季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编制发布监测通报,为牧民合理出栏牲畜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二、致力加强草原保护工作

4、继续强化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力度。以17个省级监测站和30个常发县为重点,做好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编制《2017年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报告》,为鼠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争取防控经费,强化协调配合,提高防控能力。贯彻绿色防控理念,应用生物防控技术,扩大生物防控面积,不断提高生防比例。开展技术培训和督导检查,做好应急值班和突发性虫害防控工作,控制灾害蔓延,防止重大生物灾害发生,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开展药物筛选、抗药性评价、施药机械研发。开展草原毒害草防除试验示范和苜蓿病害监测示范,总结完善“黑土滩”和毒害草治理技术模式,促进牧区减灾增收。完成草原鼠害防治340万亩、虫害防治450万亩。

5、进一步做好天然草原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编制各类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加大已垦草原治理模式研究,开展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推广。结合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开展天然草原划区轮牧、禁牧、休牧、补播改良等技术指导。对牧民开展草畜平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牧民实行以草定畜的技术水平。探索不同类型退化草原治理模式,加快退化草原植被恢复。

三、鼎力推进牧草产业发展

6、组织实施好《甘肃省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甘肃省草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规划》。规划到2020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到3450万亩,苜蓿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牧草种子田面积达到50万亩,草产品加工产能达到500万吨。进行牧草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重点草种保种基地。

7、加强人工种草技术指导。结合草原补奖良种补贴政策和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加大牧草良种推广的督查和技术指导,提高全省牧草良种覆盖率。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配套开展730万亩人工种草的技术服务和培训。参与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高产优质苜蓿项目技术指导和督查。进一步完善全省人工草地固定监测点建设,继续开展人工草地面积、品种、产量及草产业经济效益和草产品质量监测,健全完善全省人工草地监测网络,提高人工草地监测水平。做好奖补信息录入、人工种草上图和草业基础数据统计工作。

8、做好草品种区域试验。进一步加强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点建设,规范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完成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任务,开展省级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提出我省主要区域牧草主推品种、主推技术推介目录,为全省牧草品种引进提供参考。开展牧草良种选育和种植技术研究工作,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草地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做好牧草种质资源采集入库工作。

9、协助抓好现代草牧业试点工作。配合草牧业试验试点,开展抓点示范和技术服务,探索不同区域种植结构调整和草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和模式,推进构建现代饲草料产业保障机制和体系。促进全省农牧互补战略实施,为推进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落实奠定基础。

四、聚力抓好秸秆饲料化利用和动物营养研究工作

10、全面完成秸秆饲料化利用任务。按照《甘肃省秸秆饲料化利用规划(20162020)》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机械设备配套,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创新利用模式,不断提高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快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新型农牧业发展格局。开展饲草防霉保鲜剂及青贮乳酸菌制剂产品应用效果评价。加快培育饲草料收贮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销售企业,总结示范推广饲草料规模化加工、商品化利用模式。在临夏县、灵台县开展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创建。加大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力度,完成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1395万吨。

11、开展粗饲料资源调查及营养价值GI评定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粗饲料资源调查,摸清甘肃省常用饲草料资源的分布、数量。普查、取样、检测分析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秸秆和牧草不同收获期、不同加工技术、不同存贮时期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研究饲草料动态变化的GI值,建立甘肃省粗饲料分级指数数据库。

12、做好粗饲料资源信息监测工作。健全粗饲料资源信息监测网络,设立粗饲料资源信息监测点200个,开展饲料资源数据统计监测工作,为饲料资源科学利用和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13、加大动物营养研究和推广力度。探索在舍饲、半舍饲条件下,发展高寒牧区小尾寒羊等多胎、高产肉羊生产的技术和模式,对牛羊浓缩料、预混料、营养舔块等营养补饲产品的使用进行配方指导和规范应用,为牧区草地畜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在农区规模养殖场(户)进行奶牛、肉牛、肉羊全混合日粮技术的示范及推广,筛选适宜的生产设备,优化饲料配方,完善生产工艺,提高全混合日粮营养平衡性和饲喂效果。探索规模养殖场(户)全混合日粮生产及配送服务等商品化运营模式。开展牧区可食牧草营养评价与放牧家畜季节性营养平衡分析。

五、并力加快草原资源普查工作进度

14、完成草地类型划分。完成各县(区)草地类型界线划分工作,与各县进行会商核实与修正,形成草地类型最终结果,完成各类型草原产草量统计测算和等级评定等工作。

15、编辑出版草原植物图谱,组织编写草原普查报告。完成全省草原植物图谱及各市(州)草原植物图册编辑成稿或出版。启动草原普查科技支撑项目《甘肃天然草原野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调查》。进一步完善草原普查报告提纲,组织编写草原普查报告。

六、着力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16、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围绕草原生态、草牧业发展的热点难点组织调查研究,主动参与工作谋划,提出政策和技术建议,发挥参谋助手作用。通过调研,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17、发挥好“三个平台”作用,提升草业发展水平。通过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台,建设甘肃草业智库。抓好已立项科技支撑项目的实施,再启动储备一批科技支撑项目,重点进行已垦草原治理模式研究、粮改饲模式研究、天然草原牧草营养价值动态研究、牛羊全混合日粮技术研究等。开展专题研究,形成政策建议,组织产业高层论坛和交流。指导草产业协会工作,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提升草产品核心竞争力。通过草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平台,理顺草业标准立项、编制、审查、颁布程序。废除、修订、制定一批草业生产技术地方标准,设立技术标准化示范区,提升草业发展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18、加强宣传,营造草原保护良好氛围。丰富信息宣传载体,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草原保护建设和草产业发展的成效以及突出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组织媒体看草原”行动,加强行业正面宣传,强化舆论引导,营造促进草原保护、草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七、全力强化行风建设,树立草原保护良好形象

19、切实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单位建设,着力打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工作效能,组织举办3期全省草原技术推广骨干人员培训班,培训技术推广骨干人员105人。结合基层草原技术推广示范站创建,加强体系能力建设。

20、加强政风行风和思想能力建设。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管行业必须管行风,树立为民务实清廉良好形象。大力提倡求真务实之风,勇于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提升行业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