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还没有发出来就有点过时,昨天财政部已明确对进口苜蓿的关税进行全部减免。国产苜蓿包括燕麦的价格会迅速有所变动,牛场对国产裹包青贮的态度也一定会变化。但还是决定发出来,因为预测的政策制定对产业的影响也会马上显现,一个低补贴、高风险的行业怎么可能稳定发展?
1、市场驱动相较政策驱动成为促进饲草产业发展的主导
虽然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但19年无论是燕麦还是苜蓿的种植面积相较以往都有所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与前些年苜蓿种植主要受政策驱动不同的是,目前无论是苜蓿还是燕麦种植,主要是受市场价格驱动。18年末至19年初,饲草价格达到了历史最高位,饲草销售环境也有所改善(主要指牛场回款),在这种形式下政策的驱动对于饲草生产已经退于其次,多数种植户是趋于追逐更高的经济收益进行饲草种植。目前,优等苜蓿的到场价格基本稳定在每吨3000元左右。现在农场已经充分认识到收益的关键还在于饲草的市场价格,以及饲草的产量和质量,而非补贴。补贴金额相对低(7年每亩共600元,每年每亩地约86元)、很多地方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补贴政策制定的不合理都是大家不再看重补贴的重要原因。目前,很多地区的苜蓿补贴还限定于购买农机,而一个几千亩的农场已经确定依靠社会化的农机服务更为可靠、经济和高效。相对于动辄上百万的价格,农场不愿意自己购买农机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很难找到可靠又富有经验的现代农机管理人员,百万元的设备在自己手里可能根本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但这种趋势也有一定风险,那就是一旦由于关税减免或其它原因导致苜蓿市场价格下跌,补贴政策又对种植农场没有吸引力,好不容易发展到目前规模的苜蓿种植有可能迅速缩减。如果苜蓿和玉米的种植收益相当,现在很多农场就会放弃苜蓿,毕竟苜蓿的种植、管理、和销售难度要远高于玉米。
2、牛场对国产草的关注度增高,优质草短缺,普通质量的草供应增加
今年春季干旱低温,第一茬苜蓿产量普遍较正常年份低。但由于种植面积增加,以及今年夏季整体上天气比较理想,国产苜蓿供应量总体上会大于往年,目前缺口最大的还是优等苜蓿。一方面,进口苜蓿一直以高质量苜蓿为主,减少进口后受影响的主要是高质量苜蓿;另一方面,种植面积的增加,不一定代表优质草的供应会增加。今年各地降雨偏多,收获优质干草难度加大。其次,返青不好和很多新播苜蓿都存在杂草大的问题,新苜蓿需要刈割1-2茬后才能控制住杂草。FV150等级的苜蓿今年持续高价好销,而130及以下等级的苜蓿发货速度比较稳定,各大牛场并没有急于采购。目前,国内牛场基本上分为两类,单产在10吨以上的高产型牛场,对苜蓿的品质要求非常高而严格,受价格影响在使用量上会做调整,但对品质的要求不会放松,RFV150以上的苜蓿主要供应这类牛场。另一类是追求经济型的牛场,这类牛场的单产一般在10吨以下,对苜蓿的要求通常不低于2级标准就可。今年新种苜蓿比较多,新种苜蓿由于茎秆纤细,质量指标通常较高,但杂草含量可能超过牧场通常要求的5%。关注性价比的牧场,其实可以多考虑一下这类苜蓿。
今年的燕麦供应应该很充足,目前价格已经从第一茬燕麦上车价1750元每吨左右下降到1500元左右。今年夏季整个北方地区降雨都比较充沛,目前看燕麦草整体产量不错,多维持在亩400-600公斤干草的水平。近期,山西和内蒙夏播燕麦已开始大量上市,9月后东部地区的二茬燕麦以及甘肃燕麦也会集中上市,加上天然草今年产量也不错,燕麦价格走高的可能性不大,但具体会维持到怎样的水平,还要看市场反映。但可以肯定的是,上年只要是没有淋雨的燕麦就能卖个好价格的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变,今年供应比较充足,相信各大牧场还是会优先挑选NDF低于55,品相也较好的燕麦。燕麦草的品质和品种的关系也比较密切,选择种植多叶、低纤维饲用品种的燕麦,饲用价值会明显高于籽粒型燕麦加工的干草,应该更好销售。进口燕麦的品质实际上和国产燕麦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蛋白偏低,NDF相近,但进口燕麦压扁相对好的多,品相更好一些。国内燕麦只要增加了二次压扁(有的收割机带有二次压扁装置,或割倒后的燕麦再通过专用的二次压扁设备进行压扁),品相和品质都不会比进口燕麦差。
4、苜蓿裹包青贮可望和苜蓿干草一样成为市场主要的交易类型
近两年就像甘肃西部、宁夏这样我们认为生产苜蓿干草的黄金地带,由于夏季降雨增多,苜蓿收获都变得越来越困难。以甘肃永昌为例,今年6-7月,每个月的降雨天数都在10天以上。种得了好草,收不了好草的现实逼迫种植和养殖企业都开始关注苜蓿裹包青贮。特别是像澳亚这样在奶牛养殖行业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始大规模用高品质的裹包苜蓿代替进口苜蓿,对国内裹包苜蓿的推动非常大。国内能实行种养一体化的牛场还很少,多数苜蓿种植点远离牛场,加上很多牛场靑贮窖太大,不适合做苜蓿青贮,以及近两年北方夏季有降雨频度增加的趋势,虽然生产裹包的成本高、运输难度大,但在目前的形式下,要想稳定苜蓿的品质只能依靠裹包青贮。经过2年的经验总结,很多农场能将苜蓿裹包时的干物质控制在40%左右,灰分控制在12%左右,只要这两个指标能把控好,收割时又在开花前,青贮的RFV基本能控制在130-160之间,而且发酵指标也很高。今年苜蓿裹包青贮的品质比上年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可以判断在最近的几年内国产苜蓿的品质稳定还得依靠裹包青贮,裹包青贮甚至可能代替干草成为苜蓿加工的主要形式。
5、生产区域进一步分散化
除了甘肃、内蒙东部和西部这些已经到成规模的饲草种植区域外,今年无论是燕麦还是苜蓿都呈现种植区域进一步分散化的特点。苜蓿,如呼和浩特地区从上年2万多亩增加到了12万亩左右,吉林、辽宁、陕西榆林、山西、河北,甚至东到上海,苜蓿种植面积都有所增加。燕麦的新增种植区域更为分散,其中增加面积最大的应该是内蒙中西部、山西中部,而以前的优势生产区域如甘肃山丹、内蒙东部的种植面积也因为在上年价格的刺激下有明显扩大。另一种现象是,由于燕麦种植容易,有土地条件的一些牛场开始自种燕麦,也会减少燕麦的外购。
6、能够相互紧密合作的牛场、农场,相互收益更大
目前国内能完全实现种养一体化的牛场凤毛麟角,牛场的饲草供应全部或部分依靠外购。牛场都希望国内农场生产的牧草能达到进口牧草的标准,而且品质保持稳定,但却忽略了进口苜蓿,特别是美国的出口苜蓿之所以品质比较稳定,是建立在2.5亿亩的生产基础上的。国内不单种植面积没法和美国相提并论,目前从事牧草加工的企业力量还相对薄弱,一般一家企业能处理的种植面积也就是几万亩,而美国一般对应的是几十万亩。在这样的悬殊对比下,国内的加工企业还要同时从事干草和青贮生产,两套设备、两种不同的操作模式,显然稳定苜蓿质量和产量的难度会相当大。生产苜蓿裹包青贮的困难不仅在于国内目前的设备比较短缺和成本增加,更大的困难在于生产没有计划性和运输及卸载难度大。澳亚现在就开始确定2020年收购10万亩青贮苜蓿的合作对象,且牛场承担了加工和运载环节,这样合作农场的工作就相对简单,这也是澳亚能生产高质量青贮的主要原因,他们的青贮目标在于达到RFV170。但国内多数牛场在采购时没有这样明确的计划性,所以很多农场生产裹包青贮都是在一旦收不了干草的情况下被迫进行的,这种没有计划性的收获当然不能保证高品质。
实际上国内苜蓿生产区域集中在夏季较为短暂的温带地区,由于受高温影响相对短暂,夏季苜蓿虽然相比春秋两季的苜蓿品质要低一些,但只要能躲开降雨的影响,在现蕾期刈割,RFV也能达到140左右。所以,只要是有计划的收获裹包,国内的苜蓿质量还是有稳定的有利条件的。在裹包青贮的运输和卸载方面,如果牛场不积极配合,农场面临的困难和损失更大,这是很多农场不愿意进行裹包青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最近给某国内大型牛场送裹包的经验来说,卸载要农场负责,好不容易从当地联系了报夹机,夹破几层外膜(内膜没有破损)、夹包时破了一个小洞,即使当场封住也拒收。后期裹包全部加了绑带,改用装载车卸载,但牛场依然怕承担责任,还是要求卸载时造成的任何样的破洞包都会拒收。一个裹包一般的重量在500-800公斤,因为这样毫无意义的拒收可想给农场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实际上我们专门检测过裹包青贮取样口封闭一个月后,再从原位置取样的青贮苜蓿质量,饲用品质略有降低,但青贮指标还是很稳定的。从下表看,无论乳酸还是丁酸浓度,都说明了对于已经完成发酵的裹包来说,破洞后马上封闭,无论对破洞处还是整包的影响都是微乎其微的。
稳定苜蓿质量需要牛场和农场的共同努力,绝不是农场单方面的事。对饲草生产环节不关注、不配合的牛场,目前一定存在采购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的问题,而且不容易有稳定的高素质的合作伙伴。牛场要想降低成本稳定苜蓿品质,必须加强和农场的合作,从提前制定裹包的采购和生产计划,到协调运输、卸载,尽可能降低国内苜蓿生产在气候和运输方面的损失,才能达到双方节本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