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苜蓿产业,“美版”还是“国产”?
更新时间:2018-09-06 08:38:00  |  来源:草都微信公众号  |  点击次数:1456次

中国苜蓿产业的三段式发展

1998-2008年

1998,政府号召种植苜蓿和发展苜蓿产业,我国正式开启了针对现代苜蓿产业的探索。但市场不成熟,价格低,产品严重滞销,草业企业普遍亏损。

2004,蒙牛澳亚万头奶牛场建成

2006,我国开始大量使用国产苜蓿。

2006,草业公司复苏,盈利良好,产品畅销,供不应求,同时苜蓿质量下降。

2008-2011年

2008,美国苜蓿开始以3 倍的增长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同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快速推动美国优质苜蓿的使用。在现代牧业、上海光明荷斯坦、北京三元绿荷、天津嘉立荷、华夏畜牧、辉山乳业、黑龙江原生态等大型乳业集团的带动下,从配方上彻底地改变了粗饲料结构,奶产量和奶牛的健康有了极显著的提高,苜蓿市场急剧扩大。

2011,由于国产苜蓿性价比低,绝大部分为二、三级苜蓿,销售出现了极大的压力,只能以低价进入小型奶牛场和养殖小区。但一些知名草业公司的一级苜蓿十分畅销,2011年出厂价格在1900-2100元/吨,高出二级苜蓿300-500元/吨,得到客户的认可。同年,国产苜蓿产业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有识之士开始用美国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建立新的草业公司,承包土地,购买先进大型设备开始了现代草业的实践。

2012年至今

资本市场介入草业,通过市场的拉动和出国考察学习,国产苜蓿开始加强了技术和设备的投资,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姿态乐观地迎接挑战,面向未来,以草都饲草为代表,在各地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理念的草业公司,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探索中国优质苜蓿产业模式,产品数量和质量都在一步步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发展速度快、投资规模大是我们的优势,但相较美国苜蓿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和理解这种差异,才能迎头赶上美国,为中国苜蓿市场起到必要的支撑作用。

中美两国苜蓿产业的对比

立地条件

美国苜蓿产业

美国在发展农业之初就把牧草种植与养殖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来就没有把苜蓿排挤在农作物之外。2014年美国苜蓿收获面积为2284万公顷,总产量达12582万吨,产值为108亿美元,干草产业产值189亿美元(不包括青贮和半干青贮产值),牧草是美国第三大农作物。

美国的苜蓿种植在优良的农田上,土地肥沃、气候条件适宜、灌水条件优良,苜蓿产量高、质量好。

中国苜蓿产业

目前,我国的苜蓿产业基本上是在荒地、退化草地、沙地、盐碱地和非基本粮田的二、三等耕地上发展,土地的有机质在0.1-2%之间,土地不平整,风沙大、盐碱重,灌溉条件差,需大量投资进行土地整改。

土地立地条件的限制造成苜蓿出苗难、播种量大、苗不全。在田间管理上漏水漏肥,产量上不去,水肥投入成本高,效果差,这是中美苜蓿产业发展差距的根本。

品种与生产

美国苜蓿产业

美国苜蓿抗寒、抗旱性均显著低于我国品种,美国把1-4年的产量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一般利用3年,第4年就会翻耕改种其它更高效的作物。美国苜蓿产业十分重视品质、抗病虫害和转基因育种。

国苜蓿产业

截至2014年,我国已育成苜蓿品种72个(包括紫花苜蓿、黄花苜蓿和杂花苜蓿,不包括2个南苜蓿。),其中新品种33个,引进品种17个,地方品种18个,野生栽培种4个。

我国立地条件十分严酷,苜蓿育种一直以抗旱、抗寒、耐盐碱和持久力为主要育种目标立项和选育品种的,在“九五”期间,把抗病虫害和品质育种纳入科技攻关项目。

我国苜蓿基地以苜蓿为主要赢利点,但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牧草种子产业科学化、法制化和市场化的方式并未成形,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企业脱节,制约了优良苜蓿品种的发展。

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

美国苜蓿产业

在苜蓿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上,我国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整地水平、播种机、播种技术均存在巨大差异。美国要求种植第二年高产苜蓿田间保苗数要达到65株/平方米,且拥有极为先进的技术和体系。

中国苜蓿产业

我国土地条件差,整地不平,镇压不实,播种机落后,土壤板结或沙土不保水,不能良好保障出苗和苗期土壤墒情,造成我国苜蓿出苗差,不整齐,密度不够。

在田间管理上,我国在灌水、施肥、杂草防除和病虫防治上没有较成熟的技术贮备,农业基础技术措施没有得到推广,基本沿用着传统的施肥方法和灌溉模式,杂草防除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成熟。与美国存在巨大的差距。

收获技术与设备

美国苜蓿产业

美国推行现蕾期和初花期刈割,主要生产特级以上和一级苜蓿草,二级及以下等级草被视为农务失误。

中国苜蓿产业

我国苜蓿刈割期基本在开花期和盛花期,罕有能够做到初花期刈割的企业。此外,翻晒、并拢、打捆等环节技术不成熟,分级码垛、科学抽样定级和分级销售等环节确实,质量稳定性差。国产苜蓿草的质量与美国相比,实际差2个等级以上。

库存技术与质量控制

美国苜蓿产业

在露天保存苜蓿干草及质量控制领域,美国拥有一套极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以及一套极为完善的操作标准体系。

中国苜蓿产业

目前,美国露天保存苜蓿干草的技术已被我国企业掌握。但仍难以控制苜蓿草捆水分,导致密封式露天保存仍存在发霉和“烟草苜蓿”的隐患。

此外,我国牧草企业缺乏标准化、因地制宜的机械配套及收获流程,质量控制难以保证

加工与物流管理

美国苜蓿产业

美国牧草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加工速度为30吨/h,每天两班可以加工500吨苜蓿。

美国苜蓿加工成本一般为30-35美元/吨(包括包装费用),而代加工经营收费55-70美元/吨不等,利润可达20-40美元/吨,而苜蓿海运费用也相对低廉,从太平洋西岸到天津、上海基本港的运费仅为120元人民币/吨。

中国苜蓿产业

我国牧草加工设备较为原始,生产效率不尽如人意,但目前,如草都饲草等前端企业已逐步引入国际尖端设备。

运输方面,我国苜蓿从农民地里将苜蓿草拉到草业公司的草库运费就达100元/吨,物流成本成本极高,占货值的30-40%左右。

客户观念

美国苜蓿产业

美国注重RFV, 特别是对ADF含量非常重视,如果ADF小于30%就是好草,26-27%就是特级或超特级苜蓿。其次关注气味、叶量、柔软度、是否遭雨淋、霉变和烟草苜蓿,杂草含量也是定价的重要指标。。

中国苜蓿产业

我国对苜蓿的质量标准存在许多的误区。用户对粗蛋白要求很高,而对相对饲用价值(RFV)认识不清,甚至概念模糊,尤其对中性洗涤纤维(NDF)、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d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在评价苜蓿质量上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片面地把苜蓿草的颜色放在了第一位,与美国的奶牛养殖者相比,对苜蓿草质量的认识水平差距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