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草业 > 产业文化 产业文化
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产业发展现状及深远意义
更新时间:2018-05-08 10:11:14  |  来源: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郭旭生教授  |  点击次数:4051次

一、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产业发展的背景

陇中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南部,属于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自明清以来,陇中地区持久的农业垦殖,导致森林破坏,草原消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不断加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使这片土地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的衰败之途。据史料记载,清末时期左宗棠给光绪皇帝的奏章中提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鉴于整个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的现状以及所属自然气候条件,发展草产业成为了新时代背景下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必然选择。

1.陇中地区草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建国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怀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治理和发展草畜产业的政策惠及黄土高原丘陵地区,至此陇中大地先后掀起了三次种草的高潮,而草产业的发展也随之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在考察甘肃时指出,甘肃发展农业生产要改变“以粮为纲”的做法,把眼光从现有耕地上转向山水田林的全面开发治理。要“反弹琵琶”,念好“草木经”,走“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之路,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战略任务。1986年胡耀邦同志在定西考察时又提出“旱塬斗天,草木当先,百折不挠,造福万年”。在当时国家领导的关会和指引下,开启了陇中地区大力发展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和民生的壮举,并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2000年左右,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力在西部地区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工程,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该项巨大工程实施后,紫花苜蓿的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措施之一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并成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种草使陇中地区紫花苜蓿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种植面积达245万亩。过去几十年,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大面积的苜蓿人工草地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及改良土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效应。

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促进草畜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使得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再次遇到了大好的发展机遇,草产业的发展也至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国家实施最具典型性的草原建设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使得陇中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恢复;而2012年国家启动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计划”则开启了陇中地区现代化、标准化和规模化苜蓿草种植局面。2015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后,甘肃省被列入粮草兼顾型试点省,由耕地农业向“粮兼草”新型农业结构转型。2016年陇中安定区被列为草牧业发展试点县,草牧业的发展再次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上述政策和工程措施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陇中地区草产业,陇中地区的草产业也顺势而为,紧抓机遇,短短几年的时间该地区草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迈入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早期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以粮为纲的思想难以蜕变。因此,这一时期人们对草产业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草产业发展缓慢。本世纪初,尽管通过大面积的种草生态成效显著,但退耕还林还草后续产业支撑不足,存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脱节的问题。因此,对于当地老百姓而言,种草是一种被动的保护生态,不具主动性和积极性,老百姓对草产业的认识也不到位,从而导致大面积的紫花苜蓿优质饲草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在苜蓿资源利用方面,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加工利用方式传统、落后等因素导致苜蓿草产品质量低劣,而且苜蓿种植年限过长,品种老化,产量低下(割一茬),人工草地栽培管理粗放,草产品加工利用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导致大面积苜蓿优质饲草资源未能产生应有的经济价值。自2012年以后,由于草产业从传统加工方式向优质青贮饲料加工方式的转型,加上相关政策项目的推动,陇中地区现代化草产业开始崛起。

二、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产业发展模式

1. 如何有效利用黄土高原丘陵区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资源

1)紫花苜蓿加工调制方式选择原则

机械化程度、地理条件具备时,首选干草。经济效益高,运输方便,可不受地域限制。多雨、潮湿地区,或不宜实施机械化作业的丘陵区,应以调制苜蓿青贮为主。因此,甘肃黄土高原丘陵地区紫花苜蓿等优质饲草资源的利用方式应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和推进青贮饲料生产。

2)甘肃黄土高原丘陵地区饲草加工利用模式

A.农户(+合作社)+养殖户池(窖)贮利用模式

B.农户+合作社+牧草公司商品青贮饲料加工利用模式

2. 如何实现草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饲草青贮应当成为陇中地区草产业发展的主要生产加工模式,包括紫花苜蓿、全株玉米、燕麦草、饲用高粱、小麦均可加工调制成青贮饲料。通过发展商品青贮饲料产品,目前已形成了订单种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今后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应坚持“立草为业、草畜并举、以草带畜、以畜促草、循环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草产业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民生型产业、生态型产业和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和产业布局,以科技为支撑实现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将陇中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现代化饲草料生产基地,实现陇中地区草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多赢”。                            

三、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定西市种植多年生牧草320万亩,其中紫花苜蓿270万亩,红豆草及其它多年生牧草50万亩;燕麦、甜高粱等当年生牧草25万亩;青贮玉米55万亩;饲草种植总面积400万亩,年产鲜草约600万吨。

青贮草产业基础形成:安定、通渭等5县区建成饲草加工企业13家,加工生产线14条,设计加工能力145万吨。安定区为核心草产业区,生产线7条,加工能力100万吨。形成了紫花苜蓿、燕麦草、全株玉米等大宗饲草生产加工基地和以岷县为主的红豆草、猫尾草特色、高产值饲草生产加工基地。

草畜一体化格局初步显现:提出了“立草为业,草畜并举,以草带畜,以畜促草”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标准化规模养殖为重点、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草畜一体化循环发展的格局。

草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壮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畜草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草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十三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西部草都建设目标。

四、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发展草产业的深远意义

以定西市为代表的我国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为贫困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发展草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1.发展草产业是改善生态环境,改造山河,再造秀美山川,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

2.发展草产业是精准扶贫和脱贫致富的有效抓手。

3.发展草产业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措施。

4.发展草产业是利用陇中地区撂荒地的有效措施。

5.发展草产业是抗灾保收的有效措施。

6.发展草产业是加快推进现代化草食畜牧业的保障。

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而且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重效应,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草产业已成为陇中地区“生态型”和“民生型”的朝阳产业。同时,陇中地区草产业的发展也为我国黄土高原同类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和产业发展树立了一面旗帜。

五、西部草都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定西市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的提议标志着定西市特色优势产业格局由中医药、马铃薯“两轮驱动”向中草药、马铃薯、草牧产业“三足鼎立”格局的转变。2017年9月1日,定西市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定西市“中国西部草都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

1. 规划明确了中国西部草都建设将分两个阶段着力实现以下目标

1)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草牧业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草牧业为主导的农业经济结构。到2020年,全市草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草牧业提供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以上两个比重均达到二分之一,草畜产业在农业中的经济比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大粮改饲力度,逐步形成以草牧业为主导的种植业结构。到2020年,全市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00万亩,正常年景下,年产鲜草量达到1000万吨。

3)实施“三个三分之一”战略,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的牧草种植、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立足定西,面向全省,用好中国西部的牧草资源,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牧草种植、加工和仓储物流。到2020年,力争实现本市加工销售的饲草、利用省内资源加工销售的饲草、从国外进口及国内收购销售的饲草各占三分之一的战略目标,把定西建成西部最大的牧草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初步建成“中国西部草都”架构。

4)实施“四个一千万”工程,加快推进草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草牧业产业化水平、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到2030年,全市草地农业面积达到1000万亩,加工销售饲草1000万吨,改良保护天然草原1000万亩,草食畜饲养量达到1000个羊单位,形成草畜草原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把定西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草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中国西部草都”。

2. 规划确定了以草畜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经济结构

1)实施草产业的功能区划与顶层设计,依据不同区域自然地理及资源与气候条件,按照生态型草产业和生产型草产业,合理规划布局适合不同区域的草产业发展模式

2)通过旱作饲草栽培技术与模式最大限度地避免干旱造成的饲草减产,开发旱作饲草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

3)改变传统观念,加大科技投入,落实饲草产品标准化生产,确保草产品质量和安全

4)加大草畜高效转化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实现草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现代化草食畜牧业

5)充分发掘草畜产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及观光牧场

6)大力发展有机草畜产业和品牌建设,建立“土-草-畜”循环发展典型模式,补短板增效益,提高草畜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7)开发利用乡土特色牧草资源,开展牧草多元化生产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

8)大力发展物联网云平台经营体系,建立草畜产业大数据平台,发展多种形式经营主体,拓宽草畜产品销售渠道。

  •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 下一篇: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