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草原(畜牧、饲草饲料)站(中心):
2017年,全省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紧紧围绕重点工作,认真履职、积极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草原技术推广工作在全省草原生态持续好转和农牧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和省农牧厅工作会议精神,我站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紧密结合全省草原保护和草产业发展实际,制定了《2018年全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着力提高草原保护、草产业发展技术推广和指导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力推动草原保护和草产业健康发展,为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2018年3月1日
2018年全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要点
2018年,全省草原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按照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决策部署,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服务中心工作、服务基层群众,苦练内功,增强服务本领。紧紧围绕草原生态建设、草牧业发展和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三大任务,做好草原技术推广各项工作,有效推动全省草原生态持续向好、牧草产业持续发展和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
重点任务指标: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保持在52-53%;完成人工种草700万亩;完成草原鼠害防治827万亩,虫害防治45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1420万吨,利用率达到63%。
一、抓好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工作
1.完成草原生态与生产力监测。持续开展全省草原生态环境和生产力监测,进一步优化草原生态监测网络,重点开展各草原类型产草量、载畜能力和重点功能区生态监测。编制发布《2018年甘肃省草原监测报告》,分市(州)开展草原生态监测,发布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政府决策、工程评估验收、政策兑现和评价政策实施效果等提供依据,同时开展草原类型判定,为草原征占用依法管理提供依据。
2.继续开展退牧还草工程效益和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监测。组织退牧还草项目县对不同年份退牧还草工程区植被恢复状况进行野外调查,编制《退牧还草工程效益监测报告》,为工程评估验收提供依据。制定补奖政策实施效果监测工作方案,指导各地开展草原补奖监测工作,为政策兑现和评价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依据。
3.按期开展草原各物候期监测以及牧业县冷季牧草储量监测。对返青期、生长旺期、枯黄期的各类草原开展监测,结合遥感指数和气象资料对全省草原生长季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编制发布监测通报,为牧民合理出栏牲畜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
4.做好祁连山地区草原生态监测工作。完成祁连山地区草原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工作,完成祁连山地区草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工作。
5.完成草原资源清查和全省第二次草原资源普查后续工作。完成20个牧区半牧区县草原资源清查,启动其他县区清查工作。继续推进全省第二草原资源普查工作,为深化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二、抓好牧草产业工作
6.继续推广优良牧草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提高牧草良种覆盖率。结合草原补奖良种补贴政策和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加大牧草良种推广的督查和技术指导,提高全省牧草良种覆盖率。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同时配套开展相关技术服务和培训,2018年全省完成人工种草700万亩。参与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高产优质苜蓿项目技术指导和督查。完成甘肃省临泽国家牧草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年度任务。
7.加快推进饲草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优质饲草基地,推动形成黄土高原区、河西走廊区、高寒草原牧区三大饲草产业带和农牧交错区草畜融合带。积极培育特色草产品,形成高端苜蓿、燕麦草产品基地,青贮玉米、青贮苜蓿、草颗粒、草粉等传统大宗草产品基地,强化岷山猫尾草、岷山红三叶等特色草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营销。促进草畜结合,增强优良饲草供给能力,强化牛羊产业饲草保障,加强防灾保畜饲草贮备。
8.开展人工草地监测和草产品质量监测工作。健全完善全省人工草地监测网络,提高人工草地监测水平。做好草原奖补信息录入和草业统计工作。
9.开展草品种区域试验,做好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技术指导和考核工作。进一步规范草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完成全国畜牧总站下达的区试任务,开展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提供的草品种区试评价工作。建设红古宝山台高秆饲料作物区域试验站。
10.发挥好“三个平台”作用,提升草业发展水平。指导做好甘肃省草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甘肃省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肃省草产业协会工作,提升甘肃草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开展草业标准体系专题研究,制修订相关草业标准,优化草业标准体系。发挥联盟作用,凝聚科技力量,共享科技资源,做好科技支撑项目实施工作。落实好草产品运输车辆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减免政策,配合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办好第五届中国草业大会。
三、抓好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和草原保护建设工作
11.继续推进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建设。加强草原生物灾害预测预报,以17个省级监测站和30个常发县为重点,做好鼠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编制《2018年草原鼠虫害发生趋势分析报告》,提高防控工作的主动性和科学性。完成省级和张掖市、甘南州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中心建设项目,提高草原鼠虫害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能力。
12.开展药物筛选试验和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总结完善草原鼠虫害和毒害草治理相关技术模式,搞好草原有害生物药物筛选试验。开展技术培训和督导检查,做好应急值班和突发性虫害防控工作,控制灾害蔓延,防止重大生物灾害发生,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进一步提高生物防治和生态治理比例,提高鼠虫害防治效果。全省完成草原鼠害防治827万亩,虫害防治450万亩,促进牧区减灾增收。
13.进一步做好天然草原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编制各类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加大已垦草原治理模式研究,开展植被恢复重建技术应用研究与示范推广。结合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开展天然草原划区轮牧、禁牧、休牧、补播改良等技术指导。对牧民开展草畜平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牧民实行以草定畜的技术水平。探索不同类型退化草原治理模式,加快退化草原植被恢复。在甘南开展高寒退化草原植被恢复重建植物材料本土化技术研究与示范。
四、抓好秸秆饲料化利用和动物营养研究工作
14.全面完成秸秆饲料化利用任务。加强技术引进与研发,积极推广成熟实用技术,创新利用模式,搞好技术培训。在示范县继续开展优良饲料作物新品种引进、秸秆收获、发酵菌剂应用、裹包青贮、秸秆汽喷破壁发酵、全混合日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培育指导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商品性饲草开发和流动加工服务。全省完成秸秆饲料化利用1420万吨。
15.开展粗饲料资源调查及营养价值评定工作。健全完善粗饲料资源信息监测网络,开展粗饲料资源调查及利用数据统计监测工作,加强研究分析,为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决策提供依据。做好粗饲料营养价值(GI)评定工作,建立粗饲料分级指数数据库,为科学利用粗饲料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16.加大动物营养研究和推广力度。加强地方协作,继续开展牧区放牧家畜季节性饲草供给及营养平衡分析等研究项目,紧密结合草畜业生产实际,开展牧区放牧家畜科学补饲技术、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着力提高动物营养研究技术水平。
五、抓好调查研究和信息宣传工作
17.强化产业发展专题调研。聚焦加快实现草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组织开展新型种养关系、草产业发展、循环农业发展、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特色产业发展等专题研究,梳理行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谋划草原保护、草产业发展的宏观思路和政策体系。加强调研,充分掌握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
18.强化宣传引导。紧紧围绕草原生态保护和草产业发展中心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挖掘好模式、好经验、好典型,通过农业信息网、甘肃省草产业协会网甘肃草业板块、陇草心语微信公众号,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正面引导。通过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草原生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为草原保护建设和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六、抓好草原生态扶贫和精准扶贫工作
19.做好草原生态扶贫。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助力贫困人口脱贫,政府投资实施的重大草原生态工程,吸纳一定比例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参与工程建设,支付贫困人口合理的劳务报酬,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支持在贫困县设立草原生态管护员工作岗位,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草原生态管护工作,实现家门口脱贫。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草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特色种养业等生态产业,通过草场流转、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劳动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增加资产收益,拓宽贫困人口增收渠道。通过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等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
20.完成礼县郑坝村精准扶贫年度任务。按照帮扶工作规划,结合群众意愿和实际,着重抓好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强化提高干部扶贫意识和能力。落实完成退耕还草等扶贫工作任务,着力推动郑坝村专业合作社启动运行,搞好特色产业培育和开发,积极争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七、抓好体系建设和作风建设
21.切实加强队伍和能力建设。加强职工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团队凝聚力,为完成重点工作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推动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单位建设,着力打造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业务培训指导,继续开展草原技术推广骨干培训,努力提高工作效能。结合全国基层草原技术推广示范站创建,加强全省草原技术推广体系能力建设。
22.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体系作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各级干部要强化廉洁自律,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和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做到讲纪律、守规矩、优化程序、规范操作,全面提升干部防腐拒腐能力。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整治“四风”问题,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草原技术推广队伍。要在落实、深入、精准和创新上下功夫,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为草原生态保护、草牧业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