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月18日联盟和协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新华社甘肃分社经济分析师俞昱邦做了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报告以14个地州市草原站硬软件建设、111家草企业状况、草产品种类及生产加工、各企业拥有牧草加工机械、产品外销地及过路费等情况做了产业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和所获数据,从以下6方面做了报告:
1.草业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
甘肃位于祖国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是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贯通东亚和中亚、西亚及欧洲之间的陆上重要通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甘肃下辖兰州市、天水市、嘉峪关市、武威市、金昌市、酒泉市、张掖市、庆阳市、平凉市、白银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个市州(12个地级市、2个民族自治州),辖86个县(市、区)。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599.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2.75万人,乡村人口1476.8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6‰。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东乡、裕固、保安为3个特有少数民族。
甘肃省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天然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2016年,全省共完成人工种草713万亩,人工种草留床面积2470万亩,苜蓿留床1035万亩。紫花苜蓿和人工草地面积分列全国第一、二位,草业及草地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均达35%以上,是全国草产品和牧草种子的主产区。
(一)、自然情况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m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升温快,温差大;夏季高温干燥,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初霜早;冬季寒冷,持续时间长,四季变化明显,地区差异大。甘肃受季风和地形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且各地降水不同,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年降水量在36.6-734.9mm。
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总量为4544.02万多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永久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
(二)、社会经济情况
2015年全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90.32亿元,粮食总产量1171.14万吨,牛存栏517.53万头,牛出栏192.75万头,羊存栏2096.73万只,羊出栏1339.29万只。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62.0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7.22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97.7亿元,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386.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36元。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为43.19%。
(三)、农业资源
截至2015年底,全省耕地保有面积8069万亩,全省常住人口为2599.55万人。粮食作物品种有冬小麦、春小麦、大麦、玉米、青稞、乔麦、糜谷、高粱、水稻、洋芋和豆类等20余种,其中小麦是主体作物,分布遍及全省,约占全省粮食作物的一半以上。基本形成了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制种、中药材、啤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黄花菜、花椒、油橄榄等一批地方性特色产业和产品。
2.草产业发展现状
甘肃省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草原、西秦岭、马山、崛山、哈思山、关山等地,这类草场利用面积为427.5万公顷,占全省利用草场总面积的23.84%。
甘肃省草产业总体上分为河西走廊为主的荒漠灌区苜蓿、燕麦等优质牧草规模化商品生产区,甘肃中东部旱作苜蓿及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甘肃红豆草等特色商品草生产区、甘肃甘南牧区及农牧交错区防灾保畜饲草种植及防灾保畜基地。
人工种草面积及产品:
截止2016年11月,甘肃省共完成人工种草713万亩,人工种草留床面积2470万亩,苜蓿留床面积1035万亩。涉及调研区域年生产加工青贮草153万吨,草捆41.4万吨,草颗粒、草粉18.3万吨,草种3236吨,其他草产品1.02万吨。依托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草产业生产模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生产逐步向规模化生产转变,建成一批千亩以上连片种植示范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效益不断增加。
品种构成及产销地域:
2016年,青贮草生产加工在草产品生产加工中占比高达71.52%,青贮草销售占所有草产品销售量的53.68%。甘肃省草产品目前已青贮草生产加工与销售为主,草颗粒、草粉等深加工产品占比偏少。
青贮草生产加工及销售方面,定西总量占据绝对高位,其次是张掖和武威。其中,调研区域内,定西市生产加工138万吨,销售38.5万吨;张掖市生产加工4.07万吨,销售3.6万吨;武威市生产加工7.7万吨,销售1650吨。
草捆生产加工及销售方面,临夏、金昌、定西、酒泉居多。其中,临夏生产加工10.8万吨,销售4.8万吨;金昌生产加工8.59吨,销售8.35万吨;定西生产加工4.44万吨,销售3.9万吨;酒泉生产加工3.91万吨,销售3.49万吨。
机械拥有量:
全省各市州拖拉机、播种机、割草机、打捆机等各类机械拥有量达到31829台,其中进口机械327台。庆阳、甘南、白银、天水四地机械保有量位居前列,其中,庆阳保有机械14453台,甘南保有机械13824台,白银保有机械1011台,天水保有机械1006台。生产模式由分散种植生产逐步向龙头企业规模化生产转变,牧草产品生产加工基本逐步实现机械化,牧草产业规模效益日益突显。
草产品主要流向:
2016年,在调研区域内,市场销售草产品共计899295吨,甘肃省内流通480075吨,约占调研草产品销售量的53.38%,销往省外419220吨,约占调研草产品销量的46.62%。宁夏、西藏、青海、内蒙古、陕西、四川等省份是甘肃草产品的主要外销地。
过路费(元/吨/公里):
抽样调查结果,按公路运输1吨草产品每1公里所需过路费均值计算,张掖市0.342元、定西市0.215元、酒泉市0.214元、武威市0.199元、金昌市0.119元、庆阳市0.095元、白银市0.083元、天水市0.065元。综合以上地区平均公路运输所需过路费均值为0.167元/吨/公里。根据主要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过路费统计,过路费支出最高的月0.75元/吨/公里,最低的约0.001元/吨/公里。过路费平均0.16元/吨/公里。
2016年,甘肃省销往各地草产品共计89.92万吨,过路费平均0.16元/吨/公里,平均每公里所需过路费月14.3万元。
秸秆利用率:
据调研区域内统计,2016年庆阳市秸秆转化率40%(禁牧前)-50%(禁牧后);2015年底,天水市秸秆转化率44%;金昌市秸秆转化率64%;临夏市玉米秸秆饲料化转化率57.8%。初步实现秸秆饲料化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运作,但秸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存在。
3.草产业发展潜力
政策机遇优势:
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振兴奶业苜蓿产业发展行动”、“退牧还草工程”、“黄土高原综合治理规划”、“粮改饲”、“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甘肃省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再建一千万亩草产业基地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甘肃草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展草业的土地资源优势:
河东地区有100万亩坡耕地可以退耕还草;河西地区在林、沙区有150万亩耕地可用于种草,尚有近1000万亩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可用于草产业规模化开发。“粮改饲”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拓宽牧草产业的发展空间。
市场需要总体旺盛:
从国内草牧业的发展趋势看,短期内对优质饲草的总体需求仍然十分旺盛。多样化的优质牧草资源与草产品加工利用方法成为牧草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人才与技术资源优势明显:
甘肃草业科技力量雄厚,是全国草业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甘肃拥有草业科研、教学、推广人员近2000人,我国第一个草原定位站、草原生态研究所、大学草原系、草坪公司、事业性质的牧草公司均产生于甘肃。有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站、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等草业相关机构和科研院所。拥有《草业学报》、《草业科学》、《草原与草坪》等草业类国家级学术期刊。
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逐步显现:
以民祥牧草有限公司、杨柳青牧草饲料开发有限公司、西部草王牧业有限公司、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草业企业为龙头,逐步形成“公司+农户”的草业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供销一体的饲草产业链,逐步扩大饲料加工规模,提高饲草料加工科技含量,实现草业的可持续发展。
4.草产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据样本调查,2016年玉门市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牧草产量达到25万吨,产值达到4.25亿元(每吨紫花苜蓿干草收购价1700元),纯利润达2.5亿元,紫花苜蓿种植户亩均获利1000元,全市农民户均获利10000元。苜蓿种植效益显著。
生态效益:
天水:通过人工饲草基地建设,草原放牧得到有效控制,减轻了牛羊对天然草原的依赖,加之受降水量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兰州:永登县通过种植耐盐性牧草和高产耐盐苜蓿,再生产牧草的同时也改良了盐碱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金昌:通过实施退牧还草、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草食畜牧业发展等项目,自落实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后,草地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据监测,2015年金昌市天然草原植被覆盖度度已达32.5%。
社会效益:
定西:安定区白碌乡通过“种草养畜、畜草结合”的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效缓解了农村耕地撂荒现象。
白银:人工草地面积逐年增加,草食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武威:发展草产业已成为武威市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5.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种植规模小,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
(2)技术较落后,标准化程度低,监测体系不完善。
(3)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子生产企业竞争力不强。
(4)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拉动力不强。
(5)种养结合不够紧密,草畜联动能力弱。
(6)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产业发展后劲弱。
(7)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
(8)运输成本高制约草产业发展。
6.草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草产业的地位、社会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2)加强草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3)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强对草产业的宏观指导。
(4)提升草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大力扶持草产业科研项目。
(5)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6)加强草种繁育引进推广工作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7)深入推广秸秆饲料化技术,提高秸秆转化利用率。
(8)加强农机与畜牧养殖的高度融合。
(9)加强草产品质量检验,完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10)草产品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范畴,降低牧草生产成本。
调研报告表明,草产品运输费用已经成为加大草产业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下一步继续加大草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争取力度。本次调研为开通草产品绿色通道提供了依据。
编辑:郭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