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草业 > 草业资讯 草业资讯
甘肃省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工作成效明显
更新时间:2020-12-29 11:24:00  |  来源: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  点击次数:791次

甘肃省林草机构改革以来,根据国家林草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林场发〔201982号)精神和甘肃省林草局安排部署,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积极驱动省内相关资源,共同推动全省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工作打开新局面。

 

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硬件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种质资源库建成运行。前期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与兰州大学合作实施了《甘肃省草品种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建成库存容量为10000份,集干燥室、清选室、检测室、冷库以及草种质资源管理平台为一体的特色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种质材料 310种,3418份。初步实现了草地植物种质材料的采集、处理、鉴定、入库、保存等信息化管理,具备存储、查询等共享功能。2019年,该种质资源库由甘肃省林草局纳入了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命名为“甘肃省寒区旱区草类植物种质资源库”。2020年按照国家林草局的要求,完成了申请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的推荐上报工作。

种质资源圃建设布局稳步推进。2017-2019年,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兰州大学申报了国家草种质资源圃建设项目,完成了内陆干旱区国家级特色牧草种质资源圃建设,田间部分包括保存圃、鉴定圃、评价圃和利用圃,面积500亩,建成了智能化温室1035平米,网室1020平米,配套相关机具及仪器设备53台套。可用于濒危珍稀及无性繁殖类种质保存、草种质考察、监测、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种质材料鉴定、草种质资源引种及新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经济学价值评价。 早在70年代,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在武威黄羊镇建成了集引种、保种、试验研究于一体的草种质资源圃,规模达800亩。2020年,甘肃省林草局将临泽和黄羊镇的种质资源圃确定为甘肃省第一批草种质资源圃。同时,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根据全省草种质创新利用工作需求,结合省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在永昌、高台、夏河、定西分别建立了苜蓿类、红豆草类、燕麦类及乡土草种类种质圃,并向国家林草局申报了甘南、庆阳、酒泉3个国家级草种质资源圃项目。草种质资源圃将服务于全省草种质资源保存、草品种审定、建立草类品种推广目录及草种测试认证制度。根据全省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进展情况,期望“十四五”期间新建一批覆盖全省主要生态区域的草种质资源圃。

完成全省第一批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的确定。依据《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办法》、《甘肃省草品种和区域试验站管理办法》,2020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甘肃省林草局安排开展了省级草品种试验站的评价和确定工作,由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组织专家,制定方案。经过现场考察、委员会专家讨论审核,在全省申报的24个试验站中,确定了兰州大洼山等13个试验站为全省承担试验任务的省级区域试验站,其中对7个符合建设标准的进行了挂牌,其余6个完善后将予以挂牌。草品种区域试验是品种能否通过审定的主要依据,是筛选品种适宜推广区域的主要依据,是比较参试品种优劣的重要阵地。因此,我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站下一步主要为草品种审定和筛选适宜推广良种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为全省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创新利用提供平台和保障,也为当地草产业发展、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探索创建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工作机制

2019年林草机构改革以来,甘肃省林草局重新组建了甘肃省第二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从完善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技术和管理体系的全局出发,结合第一届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和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管理运行经验,制定了《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章程》《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办法》《甘肃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管理办法》,并于今年1月发布实施。

在甘肃省林草局指导下,由总站推动建立了以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为技术核心,全省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资源评价协同工作机制,解决资源评价的智库支持和技术保障问题;以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所在相关处室和职能单位负责人为行政核心,解决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法规政策制度保障问题;联动甘肃省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推动关键环节成果研发的横向协作机制,解决草种质资源创新活力不足和科技支撑问题;联动甘肃省草产业协会,建立草种质资源成果转化前沿阵地,打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的最后一个环节,解决成果转化慢、少、低的问题;利用甘肃省草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平台,推动草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工作标准化建设,解决发展质量问题。

探索建立了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有效管理机制

草种质资源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发布《甘肃省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管理办法》,把试验站的管理考核责任由技术层面提升到行政职能,解决了试验站所属各级主管部门认识不到位、责任理不清、经费人员难以保障的问题;创建了以《甘肃省区域试验站考核方案》为依据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发布了甘肃省地方标准《草品种区域试验站技术规范》(DB62/T 2956-2018),建立了区域试验观测记载和周报制度,有效促进了试验站建设、布局、试验操作、管理和运行的时效保障,为试验站成果链接国家相关平台扫除了障碍。

草品种审定和草类品种推广目录工作正式启动

年初编制了《2020年甘肃省草品种区域试验技术方案》,由甘肃省林草局下发,明确了各试验站今年的试验任务。方案包括5个试验组17个试验材料的试验、新品种驯化选育、种子田建植、种质资源收集和种质圃建植等内容,同时对观测方法和试验记载做了统一要求。继续完成了全国畜牧总站委托的58个试验材料的测定试验任务,其中兰州站28个,高台站6个,庆阳站6个,合作站18个,现已完成所有数据的汇总上报工作。

举办了全省草品种区域试验培训班,开展了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规范及试验操作、草类植物育种研究进展、乡土草驯化栽培利用和品种申报、全国草品种审定沿革及现状等培训内容,全省各试验站40余人参加了培训。

在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当前的工作任务,进行了讨论分工,建立了委员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由甘肃省林草局公开发布了《关于开展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和草类品种推广目录申报工作的通知》。至此,甘肃省草品种审定和草类品种推广目录工作正式启动。

我省以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平台为枢纽的草种质资源库、圃、站技术体系的创建,打通了草种业全产业链技术服务环节,推进了草类新品种培育尤其是乡土草种应用、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支撑,将为新形势下我省种业大省、草业强省和生态文化大省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编辑:郭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