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草业 > 草业资讯 草业资讯
牛羊遍地生金绿水青山无价——庆阳市草原生态建设速写
更新时间:2020-09-10 10:43:00  |  来源:甘肃科技报 作者:栗金枝  |  点击次数:240次

清晨出门,风清气爽,举头望去,是明媚的“庆阳蓝”;驱车前行,放眼四顾,山连着山,塬连着塬,是怡人的“生态绿”。蓝天之下,苜蓿青青。行走在庆阳大地,山比以前青了,水比往日绿了,群众的腰包更鼓了……

一棵树就是一台“除尘器”,一片林就是一座“制氧机”,一片草坡就是牛羊们的“加油站”。走进庆阳老区的各个乡村,沟峁山梁上油松苍翠挺拔;大道两侧树木成行,构成道道绿色“生态屏障”,一个绿色庆阳正在茁壮成长。

“天然草地1920万亩,草原植被盖度由2015年的71.34%提高到2019年的75.66%。”这是庆阳市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晒出的一张成绩单。近年来,庆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好地种好草好草养好羊

“一心一意兴羊业,千家万户发‘羊财’”“好地种好草好草养好羊”道出了庆阳市环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环县把发展养羊产业作为重点,确立了草畜产业扶贫发展方向,环县羊肉逐渐成为享誉甘肃的又一品牌商标。

长期以来,畜牧业本是环县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县区生产条件差、高寒、缺水、气候变化无常,时有大风寒潮侵袭,造成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持续发展窘境。加上草场退化,饲草严重不足,牧业生产多年来徘徊不前,农牧民生活水平较低。

2016年开始,环县大力推进退耕还草项目,推行“为养而种、草畜平衡”的模式,如今效果明显。全县的不少村落已经成为了“山藏于林、田藏于山、草藏于田、羊藏于草”的美丽新村。漫山遍野的绿草,让养殖户吃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定心丸”。

2016年,环县政府开始实施毛井镇杨东掌村的退耕还草项目,种植紫花苜蓿6000亩;2017年,种植紫花苜蓿1.5万亩;2018年,种植紫花苜蓿1.3万亩。退耕还草实施区域主要以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中的非基本农田(以整体山势确定坡度)为主。

据统计,2019年全县紫花苜蓿留存面积174.38万亩,沙打旺留存面积36万亩。2019年天然草原平均植被盖度70.89%,部分区域植被盖度高达90%以上。

项目建成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了,自然降雨有效地补充地下水,缓解了农田地下水位沉降的趋势。同时,撂荒坡耕地恢复为多年生人工草地后,有效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起到调节小环境的作用,对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缓解用水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

环县不仅大力推广梯田种草,还鼓励农户设施养殖。全县大量优质、标准、高效的人工草地,使饲草产量大量增加,缓解了天然草地载畜压力,实现草畜平衡。从根本上解决了牧区草畜矛盾,增强了牧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以环县草产业发展中组建的龙头企业甘肃荟荣草业有限公司经营模式为例,该公司在发展畜牧辅助产业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向助农增收主导产业转变。

该公司经理吴恩平介绍:“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坚持企、社、户‘三方联动’,上联县内养殖合作社和县外市场,实行保护价格收购,对外销售商品草;下衔种植、收贮合作社和农户,通过供草籽、免费种、敞开收,带动合作社、农户放心种。我们公司现在采取流转土地、订单等方式,建成优质牧草基地120万亩。”

如今环县大量的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已经销往各地,不仅增加了市场供给,也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环县草地年可提供优质饲草1.19万吨,按每公斤1.3元计算,仅干草的年产值就可达1547万元。”庆阳市草原局副局长杨金亭介绍说。

飞播种草养好地封山禁牧好涵水

“环县地处庆阳市西北部,今年全国的降水量已经非常高了,我们环县地区的降水量还是不足。”庆阳市草原和湿地管理科科长范怀祯感叹。

2017年,为改善干旱的气候条件,省上计划在庆阳飞播种草6万亩。在华池县和环县飞播任务实施过程中,采购牧草种子63.88吨,采购根瘤菌4900公斤,共完成飞机作业59870亩,飞播种草面积58439亩。飞播结束后,两县都及时安排了播区管护工作,对飞播种草区域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共落实专职管护人员14名,并签订了管护责任书。

所采购的紫花苜蓿、沙打旺籽种需用专用根瘤菌液进行拌种。飞机作业前后需进行地面处理,地面处理为带状处理、坑穴处理、带状+坑穴处理、旋耕处理4种模式,实施面积3万亩。

“通过飞播项目建设,极大地减小天然草地的载畜量,改善牧区的草原生态环境,拉长畜牧业产业链,提高项目区畜产品产量的商品率,带动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同时,通过项目实施,大量增加了一年生和多年生饲草,土壤植被覆盖度、蓄水能力显著增加,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还可起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因此,项目实施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环县草原监理站科员刘永宏说。

在环县的大山里蜿蜒辗转,荒山已经不再“黄”,绿油油的草地在阳光下散发出勃勃生机。“2010年以后,逐渐开始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我自己就种了400多亩的苜蓿,和合作社合作,草种都是他们提供的,除了自留,苜蓿成熟后,也全部卖给合作社。圈养的模式,对于我们来说,也省事了不少。”小南沟乡天子渠村村民王克聪说。

如今,环县丰富的饲草资源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和周边大量农村劳动力就地实现就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带动农民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同时,通过项目建设,还可进一步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增加高产优良畜的比例,缩短饲养周期,加快出栏周转,促进畜牧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对提高畜牧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兴则文明兴”。庆阳市东部的庆城县,位于马莲河中上游,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绿色庆城”已成为庆城县发展的主基调,庆城县高度重视草原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草原种草护林,坚持把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通过多方面努力,全县草原植被得到快速恢复。

“近年来最明显的变化是降雨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多年前飞沙扬尘、黄土漫天的沙尘暴天气已经很少见。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洁净了,环境更美了。这些都是庆城老百姓的共同感受,也最能让大家体会和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变化和福利。”庆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秦亚军说。

1984年,庆城县草原技术推广站成立,经过近40年的建设,目前庆城县17个乡镇都组建了草原管护队伍,153个行政村都有禁牧员,聘请生态护林员1208名、专职护林员285名、村级草管员95名,初步形成了县有草原监理站、禁牧巡查大队,乡镇有草原管护队,村有草原管护员,覆盖县、乡、村的基层草原生态监管网络。

2016年开始,庆城县通过实施牧草良种补贴、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等草原保护修复工程,累计种植紫花苜蓿18万亩,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67万亩,有效治理了部分已垦撂荒及退化草地。

“我们每种植1亩饲草政府就补助85元耕种费。同时,通过合作社、企业订单收购的方式,带动群众连片发展饲草产业。”蔡口集乡48岁的养殖户周俊清说。

同时,按照庆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草畜平衡”原则,2017年以来,庆城县大力发展湖羊养殖,累计新建肉羊合作社120个,饲养量达到80万只。草原项目的实施为发展养殖产业储备了天然饲草,形成了草畜良性循环互动。

庆城县扶持建办草业企业和合作社13个,坚持规模种植和零星种植相结合,通过扶持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每年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5万多亩。

通过全面落实生态奖补保护政策,草原承包到户面积222万亩,国家每年发放补助1027万元,通过奖补政策的落实,累计有5万多户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民保护林地和草地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在生态护林员、村级草管员中,有贫困户1303名,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将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

如今,庆城县草原面积从“十二五”末的222万亩增加到289万亩,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79.6%。“十三五”期间完成造林7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19.8%增加到22.9%2019年,庆城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比10年前高出近30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20个百分点,比庆阳市高出3.94个百分点。

在打造“绿水青山”的过程中,庆城县人民共同努力,涌现出很多基层优秀林草科技工作者。2016年,庆城县草原技术推广站有4名同志荣获“全省畜牧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17年,庆城县草原站参与实施的草原监测与评价研究项目荣获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庆城县林草局荣获“甘肃省公益林管护先进集体”、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养殖生金,青山无价。如今的庆阳,“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造福百姓、富民强市的“金山银山”。

编辑:郭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