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胡自治,男,汉族,1935年生,甘肃靖远县人。长期从事草业科学专业的教学与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现任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草学会顾问兼草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筹)主任委员,国家林业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生态学会名誉理事长,《草原与草坪》杂志主编,《草业学报》与《草业科学》副主编;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批准为甘肃省优秀专家,1998年获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四届孺子牛金球奖;发表学术论文约150篇;主编、参编有《草原分类学概论》、《青藏高原的草业发展与环境》、《草地农业生态学》(副主编)、《草业科学研究方法》、《草原学》、《英汉草原学辞典》、《畜牧科学术语标准》等20余部;先后主持和参加国际和国内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
今年85岁的胡自治是甘肃靖远人。60年来,他潜心科研、教书育人,和草业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文集付梓之际,已是95岁高龄的任继周院士为该书拨冗作序,用5000字感人至深的本真话语,生动诠释了师道精神承袭的深刻内涵。两位泰斗级的“大先生”的情谊,在学界被传为美谈……
学生出专著,院士来作序
近日,甘肃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草原学家和草学教育家胡自治教授的专著出版了。这本由光明日报社出版的《胡自治文集》不仅全面展现了胡先生的学术人生和教学经验,也为我国草业学科建设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记者了解到,该书主要收录了胡自治先生所撰写的草原类型、畜产品单位、草业的定位、草原生态、草原资源和草地农学等主题的科学研究论文51篇,以及涉及研究生教学改革、草业教育史、我国高等草业教育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教学研究论文13篇,总计44万字,分上、下两卷。同时,《胡自治文集》被纳入到光明日报社“博士生导师学术文库” 资助项目中。
“一来考虑出版文集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二来觉得自己一生所做都是受老师的关心、同事的相助、学生的爱戴,所做的贡献不足以成书。”胡自治教授说。
据胡自治教授介绍,该书编写源于2015年7月。在他80周岁生日之际,他的学生董世魁、张德罡等集体提出为他编写一本文集。一向严谨、谦逊、内敛、低调的他并不赞成,再三婉言谢绝和推辞。但学生们却悄悄行动了起来,从制定编写方案、组稿、修订到校对,3年多来一切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直到2018年11月,将已经基本成型的书稿交于他,让他做最后的审定。
拿到文集初稿的胡自治,对学生的过分“认真”感到惊讶,“他们竟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竭尽所能将其时跨半个多世纪,分散在不同刊物上的50余篇论文收集、扫描,并转换为电子文档,进行了校对。” 他说,“只不过,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在业务工作中缺少主动性和敏感性,很多事情还做得不够好。”
2019年,在《胡自治文集》付梓之际,已是95岁高龄的任继周院士为该书拨冗作序,用5000字感人至深的本真话语,记录了他与胡自治相识、相知、相惜、相助、相长的清晰过程,字字珠玑、句句真切,生动诠释了师道精神承袭的深刻内涵。
1948年,刚从南京中央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任继周,经老师王栋教授推荐和国立兽医学院首任院长盛彤笙的邀请,于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中,从南京出发,辗转来到地处西北的兰州,欣然受聘于建校不久的国立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研究草原与饲草学。
任继周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尤深,“初到大西北,盛先生亲自去车站接我,请我吃饭。更令人感动的是,我住的房子是盛彤笙先生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挑选的最好房子。那时条件艰苦,房子是漏风的土房子,没有自来水,盛先生不时会去房间察看缸里是否打满了水,取暖的柴禾是否充足,窗户是否被纸糊好,有没有涂抹防雨的油。”
盛彤笙秉持仁爱之心,打点好一切后勤服务,以保障任继周能安心从教、舒心从教。同时,盛彤笙情系稼穑、为国为民,以诚正心、矢志不移的师者风范,也深深触动了任继周。
“甘肃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再到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类型非常复杂,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任继周兴奋不已,“大西北才是研究草原的广袤天地!”从此,任继周开始了扎根一辈子的草原生涯。
1958年,胡自治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畜牧本科专业毕业。翌年,他放弃了助教身份,重新“回炉”师从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院士,跨专业攻读草原学研究生。
在他之前,任继周院士曾指导郭博、李逸民和李琪进行论文写作,但这3人都是畜牧专家卢德仁的研究生。因此,胡自治算得上是任继周院士真正意义上的开山“弟子”。
胡自治深情回忆说:“任继周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1959年收我读他的研究生,1962年临近毕业时,他又郑重告诉我,希望我能留下来与大家一起共事。”当时,胡自治的母亲因脑溢血瘫痪在床,原本他打算从武威黄羊镇返回兰州工作,以便陪护母亲,给予悉心照料。
“我要像任继周先生一样到最艰苦的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胡自治遵从自己的初心,笃定学农爱农之情,投身强农报国实践,选择了他一生所挚爱、所向往的事业。对于母亲的牵挂,父亲则用一句话坚定了他的志向,“我有一双铁肩膀,家里的事我能承担。”
在任继周的主持下,甘肃农业大学于1964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草原专业,1972年兴建了我国第一个草原系。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科学博士点,任继周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位草原科学博士生导师,与胡自治合作指导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草原科学博士研究生。
“根之所系,心之所向。这种源自盛彤笙与任继周、任继周与胡自治、胡自治与更多后辈学人的师道传承和治学态度,是甘肃农业大学70余年办学精神的积淀,是师生们共同创造形成的强劲动力。”甘肃农业大学校长赵兴绪说。
播撒草业种,勇于担使命
“课堂之外的学习,远比课堂学习重要。任继周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对学业成长和事业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胡自治说。
作为任继周院士最得力的助手,胡自治在草业学科创立与建设、草业伦理构建与科技创新、草业科学教学体系研究等方面颇有建树,取得了令世人仰慕的成果。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任继周与胡自治共同提出了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的“气候—土地—植物综合顺序分类法”,国际上称为“任—胡氏检索图(Ren—Hu’s Chart)”,在全球草原及植被分类中得到广泛应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任继周草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胡自治从一点一滴做起,经长期研究与实践,他的教学科研成果进入了一个“丰收期”。
胡自治先后创制并完善了草原生产力评定的新方法——畜产品单位,在国内外草原生产力评定中被大力推广;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数字化草原分类系统,实现了全球草原类型的数字化检索;丰富和发展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构建了“优质人工草地+高产畜种+高效管理”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发展模式。他还提出,草业是与农业和林业并立的第一性生产又兼具第二性生产的论点,为大生态视阈下的草业科学研究立柱架梁,取得了杰出功绩。
1981年,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大知识分子迎来了明媚春天。这一年,甘肃省委接纳了任继周的建议,决定在兰州组建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并在资金、人员、场地上予以全力支持。但胡自治作为“独苗”,被留在了甘肃农业大学,学术团队的其余成员则抱着一腔热忱,跟随任继周院士来到草原生态研究所,开启了崭新的研究领域。
那时,任继周对胡自治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把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的摊子守住,为我国草原事业的发展壮大打牢人才根基。对于老师的嘱托,胡自治时刻铭记在心、付诸于行。
1989年,在任继周和胡自治的不懈努力下,国家教委批准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这是全国最早的草原科学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和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联合共建我国第一个草业学院,胡自治担任首任院长。
此后,胡自治还担任了中国草学会副理事长兼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草学会顾问与草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畜牧学科组成员,以及《草原与草坪》主编、《草业学报》副主编等职务。
据统计,胡自治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科技图书奖2项。主编了《中国草原资源及其培育利用》、《草原分类学概论》、《英汉植物群落名称词典》、《青藏高原的草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甘南生态经济示范区研究》、《中国草业教育史》、《青藏高原高寒人工草地生产—生态范式》等,为我国草业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
躬耕一甲子,桃李满天下
胡自治教授在漫长教育生涯中的言行修为,完美诠释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师道精神。这种“传道”之“道”深刻蕴含在“授业”“解惑”的碧血丹心历程中。
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1962年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在草业科学研究、教育领域里,胡自治一走便是近60年。在这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他一直在草业科学这块沃土上勤奋躬耕、尽心尽责。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他始终保持着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记者了解到,倾心于我国草业科教事业的胡自治,先后培养了48名硕士生、29名博士生,加上聆听过他讲课的本科、专科生和各类培训人员更是难计其数,可谓“桃李满天下”。让他欣慰的是,学生中的大多数成为推动我国草业和相关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遍布在全国的草业教学、科研、推广和管理单位。学术界比较知名的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董世魁、“长江学者”张英俊和“中国科学之星”高彩霞等。
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科书,这是胡自治踏实坚守了一生的理念。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是教书育人的基本道理永远不会改变。
在学生们看来,胡自治先生“艺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在草业界的“艺高”人所皆知,在师德、师风方面更是堪称典范。治学之道,几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待人之道,则如涓涓细流、海纳百川,平易近人、尊师爱生,不仅成就卓著,还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如在编写《胡自治文集》一书时,给予既是编委、又是学生们的最大体会是:更加深刻理解了胡自治先生一生的价值追求。
“胡自治先生常常告诫我们,成功没有捷径,认准的事情就要坚持去做,付出勤劳汗水,总会有收获。” 胡自治的学生董世魁说。
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奋斗终身和永不停歇地奔跑。胡自治对任继周先生在期颐之年,仍不遗余力执笔完成《农业伦理学史料汇编》和《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两部巨作,开创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先河的精神所感召,被老师“沧海横流、信仰弥坚”的精神所感染。在草业科学研究的新征程上,胡自治努力实现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人生追求,循着任继周先生的步伐,深耕草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
“国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立祁连山、三江源国家公园,是草业发展的契机,也是草业教育的新阶段、新机会。面对党和国家对发展草业的期望,草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肩负起为国家培养草业人才的重担。”胡自治说。
高山仰止,风范长存。在《胡自治文集》序言中,任继周院士对他的这个“老学生”做出了“人生何为须洞彻,沉潜笃诚而敬业。团队护持毕生功,精雕细刻耐寂寞”的高度评价,这是为人、为师、为学的标尺,更体现了二位儒者亦师亦友的相处之道!
编辑:郭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