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草业 > 草业资讯 草业资讯
新时代——甘南草原保护踏上新征程
更新时间:2020-08-08 16:08:00  |  来源:兰州日报  |  点击次数:759次

原标题——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新时代——甘南草原保护踏上新征程

行走于甘南草原,不经意间,你便会沉醉于诗意的风景中。

黄河首曲,青青的阿万仓湿地,绿毯似的草地一望无际延伸向远方,溪流飘带般蜿蜒其间;尕海湖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间或有水鸟在湖边茂密的草丛里引颈高歌;广袤无垠的桑科草原碧草连天,繁花盛开,围栏内羊儿悠闲地觅食 ……

甘南州地处长江、黄河上游地带,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和畜产品生产基地。甘南草原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天然草原总面积 4084.9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70.28%,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 3848 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 94.2%。甘南州草地类型主要有717 29个型,其中亚高山草甸是其主体和精华。全州天然草原植物约有94947种,其中可食植物86 890种,适口性优良的258种,植物种质资源丰富。辽阔的天然草原是全州草原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甘南而言,草原是发展之根、生存之本、潜力之地,这里的人们像重视生命一样重视草原。

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抢抓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依法开展草原监管,通过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认真实施退牧还草、已垦草原综合治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全力核减超载牲畜,全州草原生态持续好转,为建设美丽甘南奠定了坚实基础。

“草”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草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广大牧民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草”第一次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愈加重视,对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草原是农牧民的命根子,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 2020年全省草原普法宣传月暨草原生态保护全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世虎这样说:甘肃是我国草原资源大省,全省拥有天然草原面积 2.68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0%,是省内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承担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甘南草原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系统,是 “ 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保护和建设好草原,守护绿色大地,是农牧民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草原法律法规是保护和建设草原的重要武器。

近年来,甘肃省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草原条例》《甘肃省草原禁牧办法》《甘肃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草原法律法规,这为推进依法治草进程,从根本上保护建设草原、规范草原利用行为,维护广大农牧民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全省先后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退耕还草、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草原围栏1.18亿亩,改良退化草原 3200万亩;落实禁牧面积 1 亿亩,草畜平衡面积 1.41 亿亩。近五年来立案查处草原违法案件 451 起,结案 409 起。随着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政策落地、管理制度建立和工程项目实施,全省草原植被盖度从 2010 年的 48.7% 提高到 2019 年的 52.9%,全省草原退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村企融合,奏响乡村振兴华丽乐章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一个以纯牧业为主的藏族村落,自 2017 年“全州环境革命升级版样板村”打造以来,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一排排整齐的藏家民居,饶有特色的藏式门楼、彩色步道、休闲广场应景而起,展示在世人面前,尕秀村的蝶变使得打生态牌、吃生态饭、走旅游路成为最好选择。2019 年,尕秀村顺利申报成功国家 AAAA 级景区,井喷式的游客数量成为尕秀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挑战,现有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发展要求,为解决发展瓶颈,全面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引进龙头企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今年5月,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与甘南羚城佳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就乡村振兴战略合作签订了框架协议。不仅为深化推进 “一十百千万”工程、“百社带千户”行动注入强劲动力,实现了社会企业带动农牧村经济高速发展和深度融合,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人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双方达成以佳美集团成熟的经验链条和尕秀村的各项业态形成无缝对接的合作模式,通过建立中央厨房,从根本上解决每户牧家乐、帐篷城均需聘请主厨的问题,构建了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食品制作车间,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同时还将佳美集团的各种业态作为开展劳务输转,技能培训的基地,在实现劳务经济的同时,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大力推进 “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着力解决农牧民群众从 “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经过近年来不断地摸索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开办牧家乐、帐篷城,尕秀村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大步提升,2019 年人均收入达到 15500 元,如今的尕秀村景色秀丽、风光旖旎,成为了一处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态旅游村,年接待游客量30万人次。

守住“金山银山 ”创造“绿水青山”

在守住“金山银山”的同时创造出“绿水青山”,是每一位甘南人心中的梦想。一直以来,甘南人民对绿水青山的追求始终不变,对怜惜一草一木,呵护一山一水的勇气决心始终不变;甘南坚守生态发展两条底线,留住青山绿水的自觉行动始终不变。

近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在加快推进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造林绿化方面成果丰硕。甘南州副州长梁维吉在 2020 年全省草原普法宣传月暨草原生态保护全媒体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甘南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在开放开发中加快实现甘南由“经济跟跑者”向“生态领跑者”转变。全州陆续实施了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黄河规划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项目、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和草牧业试验试点项目,完成了国家第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全面启动落实了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全州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目前,全州累计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3525万亩,共计完成投资11.93亿元。实施了2009-2013 年度黄河规划草原鼠害综合防治项目,综合防治草原鼠害1669.95万亩,完成投资7774万元。2015-2019 年,在除舟曲以外的七县(市)应急防控草原鼠害1480万亩、草原虫害271万亩,完成投资2177万元。同时,结合黄河规划沙化草原(黑土滩)综合治理项目,依托藏区专项第一批建设和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绩效考核奖励资金,累计在玛曲县综合治理流动沙丘及重度沙化地14.4万亩。全面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原禁牧 887 万亩,推行草畜平衡 2938.84 万亩,完成草原规范化承包3862.14 万亩,累计向11.79万农牧户兑付 2016-2019 年度草原补奖资金11.63亿元。全州通过加大出栏和转为舍饲圈养等方式,累计从草畜平衡区核减牲畜131.48 万个羊单位,2019 年末全州牲畜存栏量为 524.17 万个羊单位,已基本实现草畜平衡目标。

严格执法 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成绩取得的背后必然是数倍的付出,甘南州在环境治理方面开展依法保护利用草原,建设良好的草原生态环境,是该州各级党委和政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政治责任,也是全社会建设美好和谐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对增进草原牧区人民群众福祉,实现青山绿水、碧水蓝天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三年来,甘南州合作市以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为契机,积极推进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聘用草管员79人,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个人年收入2000 元,实现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双赢;同时通过实施退牧还草、草原鼠虫害防治、农牧交错带已肯草原治理、退化草地治理、黑土滩综合治理等一系列退化草原修复和项目治理,落实项目资金 8653.5 万元,建成禁休牧和划区轮牧围栏草原面积 35 万亩、草原综合治理 15.5 万亩、人工饲草地 8 万亩,有效缓解了草原生态保护与草畜产业发展的矛盾,提高了草原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全市天然草原植被盖度达到 97%。合作市坚木克街道大绍玛村农牧民完玛昂杰,担任该村草原管护员一职。这个土生土长的草原汉子靠放牧为生,“草原养育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牛羊,哺育了我们的先辈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牧民子孙,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草原。”我们要用严格制度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根据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程序和申报材料的通知》,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严格按照办理程序和相关要求进行审核审批,对拒不办理草原征占用手续或相关资料不全仍然施工破坏草原生态的,责令立即停工,并依法严肃查处。在切实加强草原监督执法工作方面2020及时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全州草原征占用审批审核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对所属辖区内涉草项目进行分类汇总和销号管理,对重点建设项目实行 “周报制”“台帐式” 监管,并严格落实“草原征占用相关一览表” 季报制度。

全力保障森林草原防火安全

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县林草部门积极与应急管理部门对接协调,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通过采取周密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严格落实森林草原防火责任,加大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力度等措施,努力克服了冬春季和火险高峰期带来的严峻挑战,最大程度减少了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在长达8个月的防火期内,州县林草部门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火情报告制度。进入防火期后,在重要时间节点及时下发防火通知,督促各县市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防火安全意识。同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物资储备,积极开展火灾应急扑救演练,努力提升防扑火能力。截至目前,全州已先后建成极高火险区和高火险区草原防火站 7 个、草原火情监控站6个。近几年来,全州未发生较大以上或有影响的森林草原火灾及安全生产事故,确保了全州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森林草原资源安全。

幸福摸得着 美丽看得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讴歌的对象,是生命力的典型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这是对草原生态地位认识的新突破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对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近30 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积极开展草业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草原科技在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明显。目前,全州已建成州级草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县级草原科技创新平台8个,科技服务手段不断提升。州县草原技术单位先后承担科研推广、技术开发等课题项目2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有关部委和省级的科技进步奖项有20余项;编纂出版了《甘南野生饲用植物》《甘南草原常见野花野草》《甘南草原植物图谱》等草原资源方面的专著;在已有的科研成果中,涉及草地初级生产力研究的项目达 100 余项,有力推动了全州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沙化退化草原治理、鼠虫害防控和毒害草治理等工作。通过诸多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的落实,甘南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一定遏制,黄河上游天然草原水源涵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据省、州、县草原技术部门实地监测和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全州天然草原植被盖度得到明显提升,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得到明显恢复。2019 年全州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96.95%,较“十二五”前提高了4.95个百分点;天然草原平均草群高度为 23.7cm,较“十二五”前增长了近一倍;天然草原平均鲜草产量407.1 公斤/亩,较“十二五”前增加了97.1公斤/亩、提高了31.3%。全州中度以上退化草原面积已由“十二五”前的3260万亩下降到2054 万亩,减少了947 万亩、下降了37%,天然草原退化趋势逐步向中轻度转化。另据水文数据显示,2014-2018年五年间黄河流经玛曲段,在致密优良的草甸草原和高山灌丛强大的水源涵养功能作用下,水量补给大幅增加,平均入境流量 51.09 亿m3,较十年前提高了 9.68%;平均出境流量 133.42 亿m3,较十年前提高了 31%;年平均径流量比十年前增加了 18.6%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纵观过去这些年甘南州在草原保护治理上付出的心血和得到的实效,甘南实现了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的美好画卷,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幸福甘南,美丽看得见。作者:何思瑶

编辑:郭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