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颁布35周年纪念日,也是草原保护日。我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资料显示,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如同皮肤一样覆盖着山川大地,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资源。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产业发展中,草业标准化作为技术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什么是草业标准化呢?草业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利用和草产业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这些都是草业标准化的标签。实施草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引导社会资源,推动草业技术进步。同时,培育、保护和发展草原资源,组织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利用,推动草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且有利于草业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提高草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作为科研、生产、使用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草业标准化能够加速技术积累、科技进步、成果推广、创新扩散、产业升级以及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草业标准化起步较迟,2006年成立了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草业标准化涵盖其中,实现了草业领域的有标可用,有标可依和有标可判,为促进草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甘肃省为全面推进草业标准化发展,2016年9月成立了草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全省草种、草产品、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全省目前共制订发布省级草业地方标准101项。
甘肃省在发展草业标准化上也制定了自己的工作方针。今后一段时间,甘肃省将以草原生态监测评价、有害生物防治、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草原资源利用、草种培育、草生产等为重点,创新研发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建立起既满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利用和草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需要,又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科学、统一、权威的现代草业标准体系。并引导鼓励产学研各方联合开展草业标准研制,促进草业科研成果转化。
不仅如此,甘肃省还分领域对草业标准制定了不同的示范推广方法。在生态领域,抓好草种选育、草原监测预警、生物灾害防治、生态修复治理等标准实施;在生产加工领域,抓好草种子繁育、草产品生产环境、草加工调制利用等标准实施。同时,打造一批草业标准化示范场、示范专业合作社和草业企业,加快以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利用、草种子田建设、草生产加工利用等为重点的草业标准推广示范区、示范县创建。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草产品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
为生态保护建设利用和草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动态的标准化信息服务,甘肃省还致力于完善草业标准综合数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草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丰富、更新草业标准化信息资源,拓宽草业标准化信息国内外交流渠道,实现草业标准业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安全交换。
但总体上,甘肃省草业标准化还并不成熟,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会公众对标准化还很陌生,缺乏对标准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由于标准体系不健全,企业标准缺乏竞争力,团体标准培育不够,草品种和草原生态标准少。基础研究能力不足,重编制、轻生产研发和实践也是一大根本问题,导致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制订能力弱,采用国际标准比例低,标准创新能力不强,部分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
甘肃省草业标准化还属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国家、团体和企业多元投入机制。同时,标准更新速度慢,而且部分标准内容交叉重复,一致性和衔接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推广普及率低,难以满足产业提质增效升级需求,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因此,甘肃省将通过制定的一系列的草业标准化发展计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效应的标准化创新基地、推广应用平台和示范项目;研发制订一批体现甘肃优势和特色的先进标准,创新总结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并建成满足草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服务平台,建立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标准化机制,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涵盖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利用和草产业发展等领域。
编辑:郭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