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淘沙见金。
至今,甘肃西部草王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罗蜀杭还非常清楚地记得:2004年-2006年,国内草产业进入低谷期,一批投资人在此起彼伏的悲观声中选择撤资退出。
是继续前行,还是激流勇退?
“草王”人选择了前者。在这段困难时期,“草王”人默默蓄力,凭借坚韧和执着闯过难关。罗蜀杭在电话中对《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说,全球市场与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国家粮改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草产业近几年来形势大为好转,迎来了产业绝好的发展机遇。
目前,甘肃西部草王牧业集团有限公司继承了原成都大业国际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完整的草产业链、生产技术与管理团队及其甘肃全部6家草业子公司,不仅成为国内第一家从事绿色饲草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大型专业化企业,还成为国内最大的苜蓿商品草供应商之一,引领和带动了甘肃乃至全国草产业发展。
成为国内牧草生产加工自主知识产权最多企业
精准的战略预判,或是“草王”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对我国草产业未来发展长期看好,“草王”从1998年就开始谋篇布局。在四川省大凉山布拖县建立现代化草产品加工厂后,1999年,“草王”又在甘肃河西走廊投资,先后在酒泉、张掖、高台、玉门建成6万亩优质苜蓿商品草自有基地1万亩草种繁育基地,全套引进美国、加拿大、丹麦饲草和草种清选加工成套设备及牧草和草种播种、收割、打捆等田间机械设备和实验检测设备。目前,“草王”已建成4个草产品加工厂、1个草种加工厂、1个草产品研究所和9条生产线,草产品年生产能力达50万吨,草种清选年加工能力5000吨,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饲草和草种品牌“草王”牌,不仅是国内牧草生产加工自主知识产权最多、优质苜蓿草生产加工规模最大、产业化水平最高的企业,还成为集草种、苜蓿草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牧草行业龙头企业。
罗蜀杭介绍说,目前,“草王”的产品销售范围及客户已遍布四川、重庆、内蒙古、陕西、山东、上海、宁夏等10多个省区。
成为牧草行业龙头企业虽然非一蹴而就,但“草王”从长期高度重视草业科技中却受益匪浅。
依托自建的草产品研究所,“草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院士组建“专家咨询组”,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团队。2003年,草王设立的企业技术中心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该中心与中国农大共同建立“中国农业大学酒泉校外实验站和教学实验基地“,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草王还成立了牧草检测中心,对牧草生产环境涉及的土壤、水及产品质量进行全面测定和监控。2004年,该中心于通过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
2015年,“草王”建成的牧草种子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甘肃省酒泉市科技局认定为“酒泉市牧草种子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7年,草王与科技部国家牧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共同组建“优质牧草草产品生产与加工工程中心”。
2018年,草王与农业部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组建“河西走廊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与国家林草局、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共同组建“国家草地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苜蓿草种、多元化草产品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高产优质苜蓿种子繁育及牧草新品种区域适应性研究及示范。
拥有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5项
采访中,公司总裁刘富渊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科研”。的确,对草业科研工作的投入,让草王将一项项成果收入囊中。
“草王”非常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通过产学研有效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不断推动企业发展。“草王”与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草原所、畜牧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公司与科技部“国家牧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农业部“国家牧草技术体系”和“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或合作完成国家、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在科研开发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草王”先后承担或合作完成国家、省部级科技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多项,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西部专项”—“优质饲用及生态用草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西部专项”,农业部“948”项目—“国外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引进”,“十一五”国家计划重点科技专项—“牧草丰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优质牧草资源开发与多元化草产品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优质苜蓿饲草加工调制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技术推广及应用”,以及中欧政府间合作项目——“牧草和豆科作物以提高欧盟和中国蛋白自给”……
在苜蓿草产品加工、草种良种繁育与加工等技术方面,“草王”取得苜蓿草加工调制关键技术及高产优质种子生产技术等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此外,“草王”还完成编制苜蓿草加工规程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草颗粒检验与分级”等行业标准修订5项。“草王”先后获得农业部“中华神农奖一等奖” 一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一项,两次获得农业部“农牧渔丰收二等奖”。
实现牧草产业全产业链信息化服务
为适应国内外牧草业高速发展的趋势以及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草王”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了“草产业研发服务平台”“草产品及草种生产服务平台”“草产品和草种标准仓储及流通服务平台”“草产品及草种信息追溯平台”,着力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及管理能力,满足牧草及草种的科研、生产、加工、销售及产品安全追溯,实现牧草产业信息线上线下互通的全产业链信息化服务和草产业生产提质增效、产业升级。
多年来,“草王”通过自筹资金,结合国家和部委项目,依托自身雄厚的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经过20年的科研开发、引种繁育、大田种植、生产加工及技术集成,建立起标准化的牧草种植基地和草产品加工基地,共建成7万亩自有土地的苜蓿及草种种植示范基地,在优良牧草种子筛选繁育,优质牧草生产、加工和销售,苜蓿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谋求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一套适合国内草产业发展并行之有效的“公司+科研+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
草产业在中国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近二十年发展,牧草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凸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及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罗蜀杭告诉记者,随着国家生态战略的实施,甘肃作为国家生态屏障在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提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将愈加突出。草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草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在建设和提升自有种植基地的同时,“草王”组织带动农户种植,为农户提供全面、免费的技术咨询服务,以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保证种草农民的收入,扩大牧草种植面积。近年来,“草王”带动甘肃河西走廊酒泉肃州区周边、金塔县、玉门、张掖肃南县、高台县区39个乡镇195个村的1.3万多户农户种植商品牧草,示范带动规模化种植苜蓿20多万亩,每年为当地就业人员和农民提供350多个从事牧草种植或加工生产的就业岗位。在引领和带动甘肃乃至全国的草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方面,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产草种还是我国草产业发展中的短板。罗蜀杭对记者说,中国草食家畜业对优质饲草的巨大需求就像13亿人对粮食的需求一样,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解决。草种业位于牧草行业产业链的顶端,是发展草牧业的基础,发展国产草种业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是“草王”人一直坚持将牧草产业和国产草种业“齐头并进”、同步发展的基本考虑。草王集团和全体“草王”人将全力以赴实现企业新的腾飞。(作者:苑铁军)
编辑:郭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