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省草产业协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草业 > 草业资讯 草业资讯
纵情祁连山水间 一草一木总关情——访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刘贤德院长
更新时间:2020-07-12 10:03:00  |  来源:中国甘肃网  |  点击次数:520次

75日一大早,“绿色发展 生态甘肃”草原生态保护采访组离开张掖市区,前往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采访。大巴车在蜿蜒的山间公路行进了近两小时后,一座白色的建筑群出现在我们面前。这里四面绿色环绕,青松和草地从远处铺展下来,溪水在山涧混响,阳光亮得炫目,天空蓝得纯净,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刘贤德院长带领科研人员及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的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采访组。


刘贤德院长是一位和蔼儒雅的学者,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专业,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我的老家在金塔县,从小看着风沙长大,只要一刮风,早晨醒来被子上就会落一层厚厚的沙子。我就盼着长大,长大了多种树,想办法治一治这些沙子,带着这个梦想我报考了农林专业,就这样一干就是36年。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成立于19787月,我是这里的第三任院长,从199812月到现在已经21年了!”刘贤德院长笑着对大家说。

祁连山重要的生态区位,和对家乡的赤子之心,让刘贤德放弃其他地方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环境坚定地留了下来。从风华正茂到霜染两鬓,刘贤德和他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辛探索和研究,累计攻克完成科研项目140余项,6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市级科研奖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授权软著13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实施的《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项目》,首次在全省范围对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既为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生态补偿和甘肃绿色GDP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撑。承担的《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功能监测与增贮潜力评估》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祁连山生态保护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特别是近三年,针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刘贤德和他的科研团队全力配合当地政府对涉及祁连山区矿山、水电、旅游等方面的问题,从技术层面深入调查研究,邀请院士、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开展祁连山矿山、水电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论证及方案编制工作,推进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进程。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刘贤德被聘为甘青两省联席专家和省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带领科研团队配合并参与完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区划方案编制及勘界工作,为祁连山生态保护、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及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刘贤德深知守护祁连山绿水青山这项崇高事业需要后继有人。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他提出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和要求。一方面,刘贤德率领科研团队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先后建成国家引智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祁连山特有植物繁育及推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森林生态与冻土水文水资源重点实验室等16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为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借助科技平台,主动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兰州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20多家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外相关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每年派送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合作院校进行学术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尤其是近年来,刘贤德在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培养方面采取超常规方式,通过举办国际国内研修班、脱产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多种渠道,先后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12名、硕士24名,培训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柔性引进院士及高层次人才150余人,极大的提升了科研团队的科研力量和技术水平。研究院先后有20多人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人才荣誉。刘贤德也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谈到此行采访主题——草原生态保护在祁连山生态圈的作用时,刘贤德院长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说:“第一,在河西走廊,不论是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以及国家公益林、重要湿地、雪山冰川、高原冻土等各类保护地,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的草原、草地与各类森林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涵盖并维系着不同功能区的生态平衡。第二,祁连山生态系统非常复杂,保护祁连山生态面临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空间尺度大,涵盖内容多,演替周期长,世界上目前也没有现成经验和可借鉴的模式。对祁连山区域而言,草原和林业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体。第三,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在祁连山区研究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的同时,匹配性的设立了草地气象观测站,并陆续开展了草地生物多样性研究、土壤理化性质研究、草地生物量研究、草地土壤研究、土壤碳等相关要素的研究,至今积累了47年的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观测数据。第四,从2016年开始,在祁连山西水林区塔尔沟科研试验站布设了草地生态研究的部分基础设施,包括全自动气象观测站、不同放牧强度的地表径流观测场、不同放牧强度生物量测定围栏等,将来,计划按照国家行业标准、根据不同区域筹备建立草地生态系统定位监测研究站,包括系统整理历史研究资料、编制草地监测站建设规划及仪器设备购置等工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望着刘贤德院长健步如飞攀爬山梁的背影,和一路如数家珍般为大家普及森林草地、水源涵养的知识的神情,这首诗陶渊明的诗非常应景。“二十多年的朝夕相伴,我与祁连山已经不能分割,虽然远离繁华,但我乐在其中,无怨无悔。”刘贤德院长望着远山,眼神从容而坚定。(作者:赵燕萍)

编辑:郭长辉